据记者了解,我国目前有44.8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其中,1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到了35.3万家,占整个企业数的78.7%。根据质检部门2007年对食品用塑料包装等制品生产企业普查结果显示,很多小企业设备简陋,生产过程中缺乏质量控制手段;原材料进厂不验收,产品出厂不检验;无标生产现象比较普遍。更有一些企业为获取非法利润,违规使用回收料生产食品用包装容器等制品。对此,邬建平说,近日,质检总局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提出了“监管、规范、引导、便民”的工作原则,并强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保证食品安全。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将力争使小作坊数量减少一半,有效、全面遏制生产加工假劣食品的违法行为。
质检部门主要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监督和日常的卫生监管工作。据邬建平介绍,国家质检总局实现了对国家标准规定的28大类525种加工食品全面纳入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全面启动了食品包装、容器等7类食品相关产品的市场准入工作,目前已经发放了10万张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力争到今年年底,28大类食品全部纳入无证查处范围。
近年来,质检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全国专项检查,突出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食品、重点项目的检查,使有安全隐患问题的食品能够得到全面的召回。同时,质检部门加大了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力度,每年重点监测粮食加工品、乳制品、肉制品、酒类、饮料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
质检部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的“两打”工作,打击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打击生产假冒伪劣的“黑窝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底,今年全国质检系统共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金额2亿元人民币,取缔食品制假黑窝点180个。
邬建平表示,在“十一五”期间,质检部门将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的力度,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认证体系,健全食品安全快速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增加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投入,逐步提升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