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于11月19~26日启动了“2007年条码技术宣传周”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于22日正式开通“商品条码食品安全追溯平台”(www.51trace.org)。该平台的研发工作历时两年,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联袂打造,是一个基于国际通用标准、采用条码及识别技术的食品安全信息溯源和服务网络体系。
追溯平台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技术保障
22日上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和中国食协副秘书长王伟共同按下了开启“商品条码食品安全追溯平台”的水晶球,正式向媒体宣布:将以追溯平台为契机,为政府、企业、消费者构建起一个及时准确、客观公正、权威透明的食品安全质量数据库和食品安全信息溯源的服务平台。
启动仪式后,王伟副秘书长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强调,建立商品条码食品安全追溯平台是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他介绍,从今年1月起,中国食协在全国食品行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价试点工作,把食品安全作为评价推荐审核的重点指标,设立了企业是否建立生产经营档案、是否设立食品安全师岗位及是否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等指标评价的亮点内容。
王伟解释说,加强食品安全师队伍建设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组织保证,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技术保证,“商品条码食品安全追溯平台”的建立就为实现食品的可追溯和问题食品的召回提供了技术保障。
追溯平台可通过终端查询、手机查询和网络查询三种方式实现信息查询。在现场摆放的终端查询机前,王伟带着记者亲身体验了“商品条码食品安全追溯平台”的方便和快捷。一盒使用“商品条码食品安全追溯”标签的猪肉,轻轻一刷,立刻呈现出信息窗口,从饲养场地、屠宰全程、生产运输到商超的全程信息数据——大到产业链条,小到温度等细节,尽收眼底。王伟说,食品可追溯是指通过记录标识的方法对食品供应链下游至上游的各个环节进行回溯。当食品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找到问题环节,避免问题扩散,能对食品安全全程监督,加强了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他透露,目前已有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价A级试点企业开始使用该系统。
追溯平台覆盖5万家食品企业的15万种产品信息
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李道溢介绍,“商品条码食品安全追溯平台”有效整合了山东、福建、新疆等地的近10个地方追溯子系统的优势资源,覆盖了全国5万家食品企业的15万种产品信息,并与国际通行的GSI全球统一标识系统进行对接,是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我国国情的商品条码食品安全质量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
整个追溯平台采用了商品条码及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对各类食品信息进行归集、查询、分析、评估、跟踪、预警,实现从生产基地经加工企业、物流配送到零售终端以及消费者的全过程控制,分为数据采集端、安全追溯数据中心和查询终端三部分。
从22日启动后,该平台将为公众提供包括肉、禽、蔬菜、水果、海产品在内的13个大类、15万种产品信息。在此追溯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输入商品条码或追溯码即可快速追溯到产品的详细信息,并实现食品问题准确预警、事后快速处理。
《产品溯源通用规范(草案)》将对外发布
记者还从会议上了解到,为了统一和规范我国的产品溯源工作,快速准确地实现供应链中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实现各个行业、各类产品的可溯源,中国编码中心特别制定的《产品溯源通用规范(草案)》很快将通过追溯平台对外进行发布。据悉,此《规范(草案)》将为从事产品安全溯源工作的企业和部门提供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溯源业务通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