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访谈专栏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高粮价时代的中国对策——中国国家粮食局原常务副局长朱长国接受本刊独家专访(上)

    目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但中国国内粮价却相对较低。有人认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必将受国际高粮价影响,因此中国的高粮价时代即将来临。中国会和国际接轨,实行高粮价政策吗?国内粮价低,国际粮价高,中国政府为什么还限制粮食出口?当下,中国农业部正在研究,计划制定方案,鼓励国内农业部门及企业向海外投资。尤其鼓励企业在非洲和南美洲购买土地。这种做法会给中国的农业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大生》采访了中国国家粮食局原常务副局长、中国粮油学会理事长朱长国。

    高粮价政策的历史教训

    《大生》:面对国际粮价上涨、中国粮价却相对较低的局面,中国2008年、2009年的粮食政策会不会有什么变化?

    朱:中国现在不适合高粮价政策,明年粮食提价的可能性也比较小。粮价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和通货膨胀。

    粮价适度上涨固然对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促进作用。但是,一方面,粮价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消费者,如果粮价上涨过快过多,消费者可能承受不了;另一方面,粮价上涨可能带动整个物价的上涨,物价上涨反过来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在这方面,中国有过历史教训。1994年,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张适度提高粮价,把国家合同订购价提高了40%,河南省小麦原来是0.37元/斤,后来提高到了0.52元/斤;1996年又提高40%到0.76元/斤。提价的结果是粮食逐年增产,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5亿多吨。当时的国内总消费量也就是4.6亿吨,多了4000多吨,无法仓储。因为仓库装不下,企业不能全部收购,财政也补贴不起,这样粮价就降下来了。从理论上讲,提高粮价可以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上事与愿违。因此只能采取适度粮价的政策,增加政府补贴。

    中国的惠农政策是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今年的四项补贴金额大约是950亿元,2007年是513亿元。我认为明年还会提高补贴。中国种植粮食的土地是16亿亩,在面积不能再扩大的情况下,要保证粮食安全,就必须提高单产。要提高单产就要提高科技贡献率。美国农业的科技贡献率是70%,中国大概是49%,还有提升的空间。

    现在我们主要依靠农业补贴来提高单产。一般是通过直接补贴实现,也有间接补贴,比如改造中低产田,改造土壤,增加产量。增加财政投入,增加科技贡献率,综合提高单产,才能保证基本供给。高粮价政策对中国来说不切实际。

    中国粮食不能出口

    《大生》:既然国内粮价不能提高,是否可以放开出口?

    朱:出不去,因为中国的粮食生产成本比美国高得多,出口粮食也要补贴。出口有离岸价和到岸价,就算中国的出口价和进口价一样,中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也不占优势。比如日本,每年进口小麦600万吨,但是进口美国小麦比进口中国小麦便宜,因此日本会进口美国的小麦。另外,中国小麦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也是小麦难以出口的一个原因。

    《大生》:既然中国的粮食出口到国外并不占优势,为什么中国政府还限制粮食出口?

    朱:如果中国出口粮食,会导致国内粮价上涨。粮价,一价带百价,可能带动整个物价的上涨,这样中国经济会承受不了。

    《大生》:您认为食品涨价是中国目前通胀的主要原因吗?

    朱:中国现在的通胀不是由粮价引起的。与去年相比,粮价上升了7.4%。粮价上升10%,影响食品1%;食品上升10%,影响物价1%。这是一般的规律,所以粮价不是通胀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通涨的主要原因是石油。中国进口石油太多,2007年,中国石油消费总量为3.618亿吨,其中进口石油1.36亿吨,成品油13.8万吨,一共2亿吨,国产仅1.8亿吨。也就是说,中国一半多的石油要依赖进口。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中国的物价上涨。

    海外投资有利有弊

    《大生》:中国农业部鼓励国内农业部门向海外投资,尤其是把在非洲和南美洲购买土地作为政府的重要政策。目前,农业部正在与巴西商讨购买耕地种植大豆的问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朱:我认为有利也有弊。巴西人均8亩地,阿根廷人均30亩,中国人均1.4亩。中国地少,劳动力多,从这个角度讲走出去是有益的。但是问题在于:其一,这两个国家的劳动力不属于勤劳型;其二,还要考虑政策上的弊端,如果国际粮价上升,中国海外种粮的国家提高关税,收获的粮食就很难出口;其三,专家预测,到2010—2012年,石油产量达到顶峰后油量萎缩,价格就会上涨,运费涨了,进口粮食的成本就高了,进口到中国的粮食收益就会减少。如果把投到海外的钱用于提高国内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哪个风险小呢?我目前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从走出去的时间上来看,我认为我们走出去晚了。前三四年日本在美国和加拿大屯田,建立基地、仓库。法国的路易达孚在巴西、阿根廷对农场的生产、仓库、流通、港口都布好了局。而现在是高成本布局。当时中国没有财力,现在这样做有点晚了。

    不过,我认为可以考虑输出劳动力,比如俄罗斯离中国近,民族之间也比较容易接近。中国劳务输出到菲律宾、马来西亚也有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