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一个寒冷的上午,在威海市盐政稽查支队的办公室里,一名盐政执法人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说:“就在前几天,我们的执法队在市区还查获了整整一车私盐,如今正在处理当中。”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威海市盐政稽查支队内查外控,先后查办了800余起涉盐违法案件,其中不乏一些省内挂牌的大案要案。据介绍,在今年以来这些被查获的私盐贩子中,有7人因情节严重,构成非法经营的罪名而被公安机关予以刑拘。
据了解,目前在威海市场上的私盐,大部分来自外地,而这些不合格盐产品一旦流入老百姓的餐桌上,无疑将危害其身体健康。
日前,记者对威海市打击私盐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走访。
“外地私盐”大举入侵威海
根据这名盐政执法人员的介绍,在2007年,执法与防控的形势同比有所改变。前年,威海邻近地区的大部分盐场改为生产日晒盐,而因为日晒盐的主要用途是供给一些韩资企业加工出口泡菜,并不适合威海大部分企业需要,因此,私盐贩子将目标转向了其他的渠道,他们纷纷前往位于威海以西的城市莱州等地进行贩运。
莱州等地主要以生产原盐为主,私营小盐场比较多,并且因恶性的行业竞争,价格相对混乱,很多盐贩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铤而走险。记者从威海市盐政稽查支队获悉,仅去年上半年,在威海地区用盐量最大的荣成市,在海产品加工的用盐旺季,开展的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执法,就查获了几百吨私盐,绝大部分都是从外地私营盐场偷运来的。夏季执法战役打响之后,在威海市区、文登等地采取外控方式查获的外地私盐里,出现了大量“莱州盐”和“湖北盐”的踪影。
2007年的整个夏天,威海市盐政执法调度会召开之后,市盐政稽查支队加强了举报系统的建设及与公安机关的联动,在一些进出城区的交通要冲,设卡拦截运载私盐的车辆,经过不间断的日夜巡查,外地流入威海市“在途私盐”的势头得以遏制。
夜间偷运是私盐贩子最常用的伎俩之一。根据一名盐政稽查人员的介绍,为了对这些狡猾的盐贩子实施拦截,稽查人员时常要打破正常作息时间来组织执法行动,蹲守整夜采取强力措施,对他们来讲已是家常便饭了。
有时候,一个举报电话会在凌晨时分打来,向值班人员提供线索。稽查人员在支队领导的指示下,火速登车去实施路线监控,举报大多属实,他们往往能在落实线索中查获运载私盐车辆。
10月5日凌晨3时许,稽查人员在通往环翠区的一条公路上布控时,发现可疑车辆,经联系,公安机关迅速派遣警力赶赴现场,协助盐政稽查人员将这辆运载私盐车查获。
一些在凌晨查办的案件,举报系统往往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夏天的一个凌晨时分,天色苍黄的时候,两辆执法车静悄悄地守在公路附近,车里面不仅坐着身穿便装的盐政稽查人员,还有治安行动大队的民警,举报信息显示,有不法分子在外地雇了一辆重型自卸卡车运载私盐开向威海,市盐政稽查支队迅速与公安机关磋商并做出了在途拦截的部署。
半个多小时后,“目标车辆”在由初村镇通往文登的一条公路上出现,将该车拦下检查后,车中查获10多吨私盐,驾驶员正是受雇于人。几天后,盐贩子前往市盐政稽查支队接受处理,据查,该车运载的原盐,并未办理准运证等相关手续。为逃避检查,他雇人连夜将私盐运往荣成市,准备转手卖给别人腌制水产品。
据市盐政稽查支队有关负责人介绍,市民举报已成为盐政部门执法的重要线索来源,对查证属实的举报行为,他们按照查处私盐实际价值的一定比例奖励举报人。今年以来,他们对举报有效线索的市民共发放了2万余元奖金。
然而缉私执法行动并非一帆风顺,稽查人员免不了遭遇暴力抗法行为,一些态度蛮横的私盐贩子,往往在落网时气急败坏,发生谩骂甚至殴打稽查人员的恶劣事件。抑或在遇上拦截的稽查车辆时,不按指示熄火,而是加大油门飞速逃窜,企图逃避执法制裁,从而在公路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车追逃”镜头,确实令稽查人员大伤脑筋。
食堂作坊里的“不和谐音符”
在加紧遏制“外地私盐”的同时,威海市区的违法用盐事件也成为执法机构的工作重点。如在秋冬季节,各地的盐场在“捞盐”期过后,市场的食盐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在农闲的时节,该市的乡村因为有腌制萝卜、白菜等蔬菜的传统,一些人瞄准了这个空档开始私下贩卖不合格盐产品,他们开着小型三轮车或是小货车,游走于村头田间,走街串巷地将一些不加碘的“黑心盐”卖给那些不明真相的农户。这类做法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因此查处起来有着不小的难度。
根据市盐政稽查支队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市存在的不合格盐产品主要有未加碘的粉碎原盐、原盐、无碘食盐等等,这些不合格盐产品有的肉眼可辨,其直接特征均为大粒晶状物,有的原盐直接粉碎盐分为面状和粒状两种,主要用于工业用途;以及有着浑浊肮脏外表的回收盐,它又被称为“泥盐”和“废盐”,根本无法使用更不能食用。而一些无碘食盐往往需要经过检测才确认为不合格盐产品,其外部特征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够精确判定。
一些违规用盐者也清楚这些盐产品,并不像正规食盐安全可靠,但是为了节省成本,他们往往会低价购进这种无碘食盐使用,并且喜欢玩一些"捉迷藏"的小把戏,以图在执法检查中蒙混过关。
记者曾随同市盐政稽查人员对该市的一些工厂食堂、小食品加工作坊进行查访。在对一家制作馒头的小作坊的检查中,稽查人员在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毫不起眼的面粉袋子,随口和业主交谈几句,对方回答说“里面装的是面粉。”打开袋口一看,里面盛满白花花的粉状物,乍一看像是面粉,稽查人员伸手进去一捻,凭手感就能判断出根本不是什么面粉,而是直接粉碎的无碘原盐,属于假冒伪劣食盐
随后,在其附近的一家工厂的食堂里,稽查人员又发现了可疑情况。在厨房里转了一圈,居然找不到印有食盐标志的袋子,明显使用的不是正规碘盐。经过仔细查找,才在一个鸡饲料袋子里发现了大量无碘食盐,而平时他们就是用这种盐来做菜的,两家被调查的业主交待说,这些假冒伪劣食盐,都是他们从一家粮油商店购买到的,而通过进一步追查,又是从同一家粮油商店进的,盐政稽查部门迅速切断了这个非法来源。据威海市盐政稽查支队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被他们查处的"黑心盐"多是工业用盐,根本不能食用,不仅不加碘,而且含有大量的铅、汞、砷等有毒有害物质,如若长期食用将会导致人体慢性中毒。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郊区的一些工厂里,食堂的经营者,尤其是私营承包者为了降低成本,而私下购买、使用了不合格盐产品乃至工业盐来炒菜做饭,而工人们却对此毫不知情,或者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位于经区某村的工厂,当盐政稽查人员接到群众举报中午时分赶来时,食堂灶火正旺,厨师挥动大勺,稽查人员在灶台上有一个盛食盐的盘子,而盘中放置的少量食盐因有水分的注入已凝结成硬块,显然其他的都被下了锅。
当稽查人员询问盐的包装袋在何处时,一名食堂工作人员是这样回答的:"没有了,就剩下这一点儿了。"言外之意是包装袋子也扔了,企图以此逃避检查,稽查人员见状,拿出碘盐检测试剂对盘中残盐进行检测,当场确认为无碘工业盐直接粉碎而成,根本不能给人食用。见漏了馅,食堂经营者才说出在仓库里还放着一大包这样的盐。随后,稽查人员在一个肮脏的标注着“鸡饲料”的编织袋里,查出了这些工业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