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875年的河上徐同泰官酱园,去年9月被一家民营企业并购后,走上了异地新建与老作坊申遗的创新发展之路
跨越三个世纪、历经市场风雨考验的徐同泰官酱园是一块金字招牌。其中有一块木制“官酱园”匾已经传承94年,这块匾有多大的文物保护价值与历史内涵?昨日,杭州徐同泰酿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同泰)董事长董关达呈请萧山博物馆专家进行鉴定,由此揭开了百年老厂徐同泰官酱园老作坊申报工业遗产保护的序幕。
有待发掘的历史内涵
据研究机构统计分析,一般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比较之下,具有133年产业史的徐同泰似乎更具有某些“长寿”的基因与历史的沉淀。
徐同泰传承至今的“官酱园”木匾就是企业诚信经营、品牌发展的一个缩影。1914年,徐同泰用500石米的代价,取得了“两浙盐运使司”颁发的编号为196号的“官酱园”木匾,相当于现在企业的营业执照。
萧山博物馆副馆长吴健表示,“官酱园”这块木匾彰显了近代经商者崇尚诚信是金、品牌至上的理念。虽说这一民国初年江浙工商业的“营业执照”,在“官酱园”前已有195块,但与企业一同存在、发展至今的为数不多。
当一些百年老店、百年老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趋向衰退之势时,“官酱园”老作坊仍在继续酿制酱油,清代的建筑、设施保存完好。
去年9月,地处萧山区河上镇的徐同泰官酱园迎来创业发展132年来的历史性变革,在该镇创业发展的杭州迪宝彩印包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关达以300万元资金,并购了这家占地10亩、拥有四五十名工人的百年酿造老作坊。从此,代代传承的百年老字号企业徐同泰被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作为一项传统工艺的老作坊,应注入新的发展内涵,董关达表示。德国鲁尔区200多年来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但现在却成为世界工业遗产旅游的热点地区。
徐同泰官酱园老作坊能否实现向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的“华丽”转身,现在难以定论,但对130多年酿制作坊设施保护却提上了议事议程。萧山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将组织专家对“官酱园”进行一次全面的文物普查。
百年作坊历经辉煌
1875年,家境贫寒的徐三春夫妇靠摆酱油摊起家,以“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创建了徐同泰酱园。
经过徐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以及与纸行、槽户合作,徐同泰酱园资金链流转顺畅,获得了原始资本积累,到清末民初还并购了阜林和记酱油店,建有酒、乳、酱、搪、磨五个作坊,4口水井七头牛,从业人员50多名。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工业产品还不太具备国际竞争力,徐同泰的制作原料极为考究,严把工艺技术关,腐乳、酱油等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地区。
解放后,徐同泰划归国营企业,2001年转制为民营企业,生产规模为1400吨左右,各项理化指标达到国家标准。“酱韵飘香百年百里”。据河上镇章子庭老人说,在市场经济不发达期间,每逢岁末年尾,诸暨、富阳、桐庐、义乌等地群众挑着油瓶酱壶来购买,队伍长达一二公里。
据了解,萧山1.3万多家民营企业大多数创始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产业发展史约为二三十年,而以徐同泰为代表的百年老作坊、老工厂却“青春永驻”,成为萧山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国内走向国际市场的直接参与者与见证者。
新主斥巨资光大百年老字号
近几年来,随着紧缺的卖方市场向竞争的买方市场转型,有着传统手工艺与百年作坊的徐同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处境。
虽然酱油是生活必需品,但酱油市场群雄角逐,李锦记、加加等知名企业强势崛起,占领市场半壁江山。像徐同泰一样,许多酿造酱油的小企业、老作坊在品牌与影响力方面不敌前者,再加上原辅材料与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徐同泰在2008年经销商大会上透露一组成本数据。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酱油主要酿造原料豆粕每吨上涨1600元,小麦每吨上涨600元,涨幅在50%以上;其他如面粉、麸皮、酱色等价格、人工成本也一同上涨。但酱油市场价格受配制酱油低价位的走势影响,酿制酱油的提价空间不大。
董关达表示,并购徐同泰后,不但要让这家百年老厂生存下去,而且还要创新发展、壮大起来。
在“易主”后的三个多月时间内,徐同泰就开发了一款官酱园礼品盒装产品,重新设计商标、包装,推出特酿高级酱油、生蘸酱油、同泰香醋、精品甜酱等风味产品,主打地方名优特产牌,重新登上超市柜台。
投资1亿元,一期征地50亩,保留传统工艺,创新发展产品,在老作坊之外择地建造现代化的新厂区,是徐同泰应对市场竞争格局的一记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