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太原清徐举行的元宵佳节民间文艺汇演中,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动中大放异彩,徐沟的背铁棍、东于的架火迎鼓、南营留的抬阁等一一亮相。
16个大人肩扛装扮鲜艳夺目的桌子,上面坐着衣着亮丽的孩子,桌子在抬者步伐的带动下颤动,孩子们在颤动中起舞……昨日上午,徐沟背铁棍、东于架火迎鼓、南营留抬阁表演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闹响”醋都,一场独具特色的“醋都风韵”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在元宵夜之后为清徐县增添了不少节日氛围。
旱船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由30余个学生“坐”在装饰的艳丽的旱船中,旱船的形木架周围都围缀上了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船的顶部装有红绸、纸花、彩灯、明镜等,表演时有频率地起伏波动,犹如在水中行走,精彩的表演吸引着看“红火”的人们。东于乡庞大的迎鼓队伍一亮相,就迎来了满堂彩,迎鼓队行进时,敲鼓的时而急速前行,时而后退戏嬉,锣鼓声、人群的喝彩声交织在一起,十分壮观。“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素有“空中舞蹈、无言戏剧、流动杂技”之称的徐沟背铁棍刚一进场,铁棍上年仅五六岁的小孩立即引起人们的注意。只见各种形象装扮的小孩站在大人背的铁棍上面,随着鼓声舞动着自己的袖子或其他道具。据参与表演的村民介绍,背棍上的孩子大多都是自己的孩子,也有人背的是别人家的孩子,背棍上的孩子一般早早地就开始练习了。在演出现场,记者看到参与节目表演的半数以上为学生。
一大早就从太原赶来的肖先生正挤在人群中忙着拍摄闹红火的场面,他笑着告诉记者,许多年没看到过这么地道的民间表演了,今天算是过了把瘾,这些乡土味十足的节目才是正而八经的“闹元宵”。虽然节目时间很长,他还是乐此不疲地全程跟拍,为的是带回家让亲戚朋友也看看。
据了解,参与表演的10余个节目中,有不少被列为山西省、太原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徐沟背棍于2006年被山西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清徐县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者大多为孩子们,民间艺术已在这些孩童心中生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