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春佳节的到来,为确保老百姓消费安全,近期,绍兴市工商局联合各县(市)局、分局对全市流通领域销售的食品、调味品、土特产、黄酒、茶叶、燃气灶、人造板等七大类商品开展了商品质量专项监测。日前,绍兴市工商局公布了今年第一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情况,总体情况良好。
据了解,本次监测共抽取了105个批次的商品,经检验,8个批次不合格,合格率为92.4%。其中进口食品10个批次,合格率100%;黄酒20个批次,合格率100%;茶叶10个批次,合格率100%;灶具10个批次,合格率100%;调味品(包括酱油和米醋)14个批次,3个批次不合格,合格率78.6%;土特产(包括香榧、腐乳、霉干菜等)31个批次,2个批次不合格,合格率93.5%;人造板10个批次,3个批次不合格,合格率70%。
通过去年下半年的流通领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绍兴市的商品质量有明显提高,特别是一些传统商品,如黄酒、龙井茶、香榧、燃气灶、腐乳、霉干菜等,合格率都很高。但在监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提醒消费者关注。
土特产个别品牌有问题
本次绍兴市工商局抽检的土特产合格率较高,不合格的2个批次商品分别为:标称杭州市临安人长久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人长久”香榧(128g/袋,2007年1月21日生产,不合格项目为感官、过氧化值);标称绍兴市孔乙己土特产有限公司生产的“孔乙己”牌五香豆腐干(200g/盒,2007年11月15日生产,不合格项目为苯甲酸钠)。
据悉,在不合格的产品中,过氧化值不合格说明产品有油脂酸败现象。临近年关,土特产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受到消费者青睐。消费者在选择土特产的时候应多注意产品外包装上的标注,不要购买“三无”商品,特别是一些包装严实无法看到实物的商品,要尽量购买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能看得到实物的商品。在食用前要多看成色、多闻气味,避免变味变质商品吃进肚里。
散装酱油有改善但问题仍有
对于酱油的检测,本次绍兴市工商局抽检的主要是散装酱油,同时也是对去年第二季度散装酱油监测后的一次“回头看”。从监测结果看,散装酱油的合格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整个产品特性来看,散装酱油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据了解,检测中不合格商品有标称绍兴县浩福昌酿造厂生产的“兰都”牌酱油(天然母子酱油)(25kg/坛,2007年9月2日生产);标称绍兴市通顺食品厂生产的“通美”牌母子酱油(<350ml±5ml>/袋,2007年10月7日生产);标称绍兴县华潮酿造厂生产的“华潮”牌特制天然母子酿造(酱油,坛装,2007年9月6日生产)。
散装酱油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氨基酸态氮、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和糖精钠等理化指标,体现出生产商工艺落后和以次充好的问题。去年,绍兴市工商局对散装酱油进行监测,并曝光了不合格产品。之后,相关行业协会从振兴绍兴酱缸文化、促进行业自律角度出发,出台了规范酱油生产的一些意见,其中包括改传统散装酱油为瓶装的意见,确保酱油质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尚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