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这是由于安庆市盐业公司开始在这两家超市推广成本较高的新品种盐,其他超市仍供应原来的精制碘盐。
传闻1.3元的精制碘盐为高档盐所取代,导致一些人抢购精制碘盐的事,早在几个月前就出现过一次,虽然这种低价盐现在仍有供应,但当时传闻也算是“无风不起浪”的。眼下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是:这种1.3元一袋的低价精制碘盐还将能卖多久,何时会被高档盐全部取代?可惜,盐业公司负责人没有对此表态,但恕我直言,根据以往经验,恐怕这是迟早的事。
虽然盐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并非紧缺商品,需要量也不大,但由于种种原因,盐还处于“专卖”(即垄断)状态。正因为盐是“专卖”品,盐业部门就更有必要接受监督,老百姓多盯它一眼也是应该的,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在此提几个问题。
其一,从食盐加碘以来,盐已经数次“升级换代”并改换包装了,当然伴随的是价格上涨。我们要感谢盐业部门对全体百姓健康的关心,但同时要问:每次对食盐“强化”加点什么都完全必要、非加不可吗?都经过健康问题专家们集体论证了吗?如果不搞这种“强化”,就一定对老百姓身体造成影响吗?
其二,食盐每次“强化”据说都添加了一些人体必需的东西(或进行了某种优化组合),这种“强化”的盐有何质量标准?谁来检测盐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如果由盐业部门自己检测就如同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是不妥的。吃了“强化”了的盐对老百姓身体起了什么好作用,也该有个跟踪调查和前后对比。过去盐加碘使山区农民不再患粗脖子病,农民很感激,后来盐几次“强化”,我们身体得到那些实惠了呢?我想应该让大家知道。
其三,盐每次“强化”都伴随着改换包装,价格贵了,但据说并非“涨价”,而是“成本增加”,这次“自然晶盐”就涨了70﹪,其他营养盐涨了一倍以上(假设每袋重量没变),这样的涨幅是不算小的。每次“强化”使成本增加因此价格必须上升,正负因素相抵消后,盐业部门的利润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对国家的税收、对盐业部门职工的工资福利有何影响?所有这些,每个吃盐的人都有权知道。实际上,有群众反映说近些年盐的“咸度”已下降,家庭用盐量也有些许增加,对每个家庭来说,增加的开支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盐业公司来说,应该是一种可观的“增收”。
诚然,由于食盐每个人每天需求量很少,医生还建议少吃盐,所以,盐的价格上涨老百姓承受得起,不会对大家生活有多大影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垄断行业的盐业职工以什么样的态度为人民服务?以什么样的动机来经营食盐及对其进行“升级换代”?这些都不是小事情,稍有猫腻、稍有邪念、稍有杂质,都是老百姓承受不起并极为反感的。我以为正确的方法是:让高、中、低档盐都保持平稳、适当的价格水平,并长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