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访谈专栏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4月CPI同比上涨8.5%

  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8.5%。其中,城市上涨8.1%,农村上涨9.3%;食品价格上涨22.1%,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10.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CPI仍处高位,既与上年4月份基数低有关,又与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导致国内食品价格居高不下有关。因为CPI涨幅没有明显超出预期,股市昨天的反应是先抑后扬,虽然大幅低开却以上涨0.37%收盘。
  食品类价格涨22.1%

  4月CPI的八大类别构成继续延续了“五升三降”的模式。食品类价格、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衣着类价格、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下降。

  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2.1%。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7.9%(猪肉价格上涨68.3%),鲜菜价格上涨13.6%,粮食价格上涨7.4%,油脂价格上涨46.6%,水产品价格上涨16.1%,鲜果价格上涨12.1%,鲜蛋价格上涨3.6%,调味品价格上涨5.1%。

  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6%。

  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下降0.7%。

  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8%。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7.1%,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7.1%,租房价格上涨4.5%。

  1-4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2%。其中,城市上涨7.8%,农村上涨8.8%。食品类价格上涨21.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4%,衣着类价格下降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5%,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6%,居住类价格上涨6.6%。

  四大因素推动CPI走高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分析,CPI在2月涨幅达8.7%,3月高位回落之后4月CPI又再次走高让人忧虑。祁京梅认为四大因素推动CPI走高。

  食品价格高企:尽管从月环比看,食品价格开始下降,降幅为0.1%,其中鲜菜下降9.2%,鲜蛋下降0.5%,但食品价格总体仍然处于高位。考虑到食品价格在CPI中占的权重较大,食品价格高企,依然是拉动CPI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

  居住价格上涨:4月居住价格上涨了6.8%,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和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环比上涨了0.1个百分点。前者是受到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带来的间接传导,后者则是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而带动。

  PPI上涨:4月的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了8.1%,已经接近CPI的涨幅。在PPI的构成中,生活资料的出厂价格直接关系到CPI的涨幅,如烟、酒、肉制品等工业制成品。生产资料的出厂价格又广泛地影响到大宗工业制成品的价格。PPI上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可控性很强。

  翘尾因素:去年物价上涨的翘尾因素抬高了4月的CPI。翘尾因素在今年1月CPI涨幅中占5.8%,在4月CPI的涨幅中占5.2%。

  泰达荷银投资经理刘洪刚分析,CPI未来长期走势主要还得观察以下三方面因素:夏季粮食价格是否能稳定,货币政策从紧力度,美元是否持续走强。

  降低CPI需综合治理

  今年以来CPI一直在高位运行,1-4月份分别为7.1%、8.7%、8.3%和8.5%。从当前国内外因素来看,CPI结构性上涨仍将延续,但经济的基本面并未恶化。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认为,当前仍需密切关注未来的价格走势,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方福前教授认为,经济过热应当“对症下药”,综合治理才是良方。近期要想实现宏观经济高增长与低物价水平共存的情况基本上不可能,猛烈地将CPI降低也不现实,而在保证GDP9%增长率的前提下逐季度降低CPI是现实可行的。近一年来,央行不断增加存款准备金率,CPI仍然一路高走,足见一味紧缩总需求的紧缩银根政策尚未见明显成效。其根源在于,物价水平的上涨非需求拉动而主要是成本推动,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粮食价格居高不下,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值得警惕。要注意在抑制通货膨胀与保持经济增长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用GDP的大幅下降去换取物价稳定得不偿失。因此,货币政策宜与财政政策配套,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