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访谈专栏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醋溜族”带旺果醋饮料行业

  在健康饮食潮流的引导下,“醋溜族”队伍越来越大,促使以水果为原料开发的果醋产品开始走出“低迷”状态。

  近日,据了解,1—7月,北京市场果醋饮料整体销售50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有消息显示,包括汇源在内的众多企业都在策划或已上马醋饮料。


  2002年、2003年甚至更早,我国曾刮起一场果醋饮料的旋风。麦金利、久久龄、养生堂、紫晨醋爽等产品先后大举进攻北京市场,可一番市场实践过后,纷纷遭遇尴尬。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时的醋饮料在市场遭遇失败,是由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没有消除消费者的心理障碍,一些消费者对于传统烹调醋的“酸涩”口味本身就有抵触心理,再加上一些企业以粮食调味醋为原料勾兑醋饮,使消费者内心很难将醋和饮料画等号,形成“醋饮料就应该很难喝”的印象,无法建立消费关系;第二,产品定位不清晰,有的企业将果醋饮料定位为醋饮料,有的定位为营养饮料,有的干脆叫“保健醋”,这使得企业对于消费群的定位很模糊,市场营销没有针对性;第三,市场混乱无序,果醋饮料至今没有全国统一的产品标准,企业各自为政,按企业标准生产,造成产品口感、成分等差异较大,与此同时,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众多业内人士最为担心的问题在于,由于没有行业标准的约束,市场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少假冒伪劣产品,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使用成本低廉的原料替代品来进行生产,而且这些产品的出厂价往往让正规企业哭笑不得。“如果以268ml玻璃瓶装苹果醋单瓶成本计算,包括内容物、包装材料、人工、物耗、物流,怎么控制成本也至少要1.6元—1.8元,但市面上不少产品却能卖得比这个下限价位还低。”河北绿源果醋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李政对这样的市场现状颇为无奈。

  果醋经销经理赵和平认为,由于口感独特,醋饮料不像其它饮料那样易于被消费者接受。这也决定了醋饮料不是一款短线的产品,注定需要较长的市场培育期。

  近两年,在国内大中型城市,健康绿色的饮食习惯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的食品消费心理趋于冷静和成熟。随着都市人对保健饮料的接受以及从业者增多,“醋溜族”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对绿源这样的饮品企业来讲,这样逐渐成熟的市场环境正是醋饮料发展的大好时机,国内市场有望迎来果醋饮料的第二个发展期。

  但一直以来,却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果醋目前还不能通过商场、超市等流通渠道来获得量的突破。“果醋的口感和它在酒店渠道中已形成独特定位,使其渠道转型变得非常有压力。如果定位为普通饮料,上量走大众市场,对果醋在酒店渠道的销售影响将非常大,毕竟价位相差太大,无法体现其高端饮品形象。”

  相关专家指出,其实,对于生产企业来讲,拥有充足的产能、成熟的网络,再配合一定的形象宣传,是不难做到一定范围内的产品增量的。由于果醋产品的形象表现、功能诉求至今未能给予消费者一个清晰的定位,行业首要攻克的难题,就在于扩充生产线、拓展流通渠道的同时,必须让市场对果醋的接受度有所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