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回首2008,在这一特殊的年份里,中国食品业经历了太多风雨,乳制品、饮用水、食用油、酒……每个产业都有着自己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按下“回放键”,再回顾一次2008食品业戏剧性的一幕幕,并期望走过坎坷的食品业2009年迎来崭新的面貌。
事件1
发改委发布临时价格干预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8年1月15日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规定了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品种范围、干预形式和具体办法。
这次启动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主要是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提价申报和(或)调价备案的品种范围主要是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重要商品。发展改革委有关方面负责人说,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是根据《价格法》有关规定,在价格显著上涨或有可能显著上涨的情况下,采取的临时性干预措施。
点评:2008年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豆油、猪肉、牛肉和羊肉零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8%、43%、46%和51%,价格上涨对广大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临时价格干预令实施后,大米、食用油等价格逐渐回落,目前保持稳定,猪肉、鸡蛋、水产品、蔬菜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12月1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宣布,解除年初对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乳品、鸡蛋等食品类商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停止对相关商品的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工作,由经营者自主定价。
事件2
洋奶粉集体大幅涨价
去年进入4、5月以来,洋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全线涨价,涨价幅度从5%至30%不等,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一些超市出现了消费者抢购“洋奶粉”的现象。“洋奶粉”最早涨价始于2007年8月,雅培对3个品种的奶粉产品进行了调价,价格涨幅约为5%;12月,雅培“金装”婴儿配方奶粉和孕妇奶粉的零售价格平均上调约6%;2008年初,安满奶粉也上调了零售价格;到了4月份,雀巢、惠氏、多美滋、美赞臣等也纷纷涨价,出现了“洋奶粉”集体大幅度涨价风波。目前,市场上多款900克桶装婴儿配方奶粉的价格已逼近甚至超过200元。
点评:透过这次“洋奶粉”涨价风波,既可以看出其在中国高端奶粉市场形成的垄断地位,也可以看出我国奶业市场价格监管的漏洞及国产奶粉的弱势。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档婴儿配方奶粉的市场规模已达到50亿元左右。在这个利润相对丰厚的市场中,“洋奶粉”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掌控着九成左右的市场份额,产品的利润空间、定价主动权也相对较大。
事件3
饮料行业全线涨价
2008年4月,广州多个超市、卖场已先后接到王老吉、椰树、康师傅、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饮料企业提价的通知,此轮饮料涨价潮,平均涨幅为3%~10%。其中可口可乐公司的罐装可乐从1.9元提价到2.1元,涨幅为11%;康师傅每瓶冰红茶上调0.1元,而茉莉花茶则上涨0.3元。
而3月10日左右,百事就已上调过其碳酸饮料的出厂价,355毫升24罐装可乐由原来的39元/箱调为40.5元,2升6瓶装可乐则涨了1元,达到29.5元,平均涨幅为3%~4%。
众品牌对于调涨原因均解释为,是“生产原料、包装材料、运输、人力成本多种成本持续上升”所致。
点评:相比起食用油、奶粉等,饮料的涨价幅度并不算太高,虽然有价格干预令,但商家们总能找出理由和办法涨价。消费者又一次不得不像面对其它食品一样,无奈面对饮料的涨价事实。
事件4
三聚氰胺事件
甘肃媒体去年9月8日曝光不满周岁婴儿疑食用三鹿奶粉导致患有肾结石,震惊全国。9月11日,卫生部指出,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声明,全部召回2008年8月6日以前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此后,,陕西、江苏、湖北、浙江等地医院相继出现肾病婴儿。随后,“毒奶粉”风暴越刮越猛,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被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卫生部12月1日通报指出,截至11月27日8时,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29万余人。
香港食物及卫生局10月26日表示,香港市场上一种大连韩伟集团生产的鸡蛋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三聚氰胺事件从奶粉转向鸡蛋,全国各地纷纷抽查鸡蛋,多个牌子的鸡蛋检出三聚氰胺。进而事态扩展到饲料产业及养殖产业。
点评:三聚氰胺事件犹如一场八级地震,重创了中国乳业,此事件之后,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法草案重点做了8个方面的修改,以从法律制度上预防和处置这类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而卫生部也制定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
而由于迄今尚未从“巴氏奶”中检出三聚氰胺,这一结果或会影响消费者未来购买习惯。凭借运输和价格优势,过去几年内,常温奶占据了中国液态奶市场的绝对优势,此次事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可能是巴氏奶收复失地的一个机会。
事件5
红酒行业的“解百纳”大战
2001年,张裕公司曾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递交了“解百纳”的商标注册申请,商标局于2002年4月下发了“解百纳”商标注册证书。王朝、威龙等10余家企业随后向商标局提出商标撤销申请,商标局遂于2002年7月撤销了“解百纳”商标;经过6年的行政复议期,2008年5月2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再次对“解百纳”商标之争作出裁定:“解百纳”商标归张裕所有。这一裁定引起了业内众怒。中粮酒业、王朝等企业将商评委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2008年7月16日,针对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将“解百纳”注册为商标一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粮酒业有限公司、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烟台威龙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12家主要葡萄酒厂商专门召开媒体发布会,联合发起“716宣言”声讨张裕,称张裕将“公产私有”,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而就在长城等企业发表“716宣言”的当日,张裕也向媒体发布了一份《关于“解百纳”注册商标的声明》,其中强调其在诉讼期内拥有法律赋予的对“解百纳”注册商标的全部权利。
点评:我国葡萄酒年产量在50万~60万千升,其中,解百纳的产量占到了12万~15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5%。而且由于多年的宣传,其已经形成品牌知名度。目前行业90%以上的葡萄酒生产企业都有生产解百纳葡萄酒,其市场估计达10亿元,巨大的利润空间或是引发行业对解百纳商标归属高度关注的原因之一。
这是葡萄酒行业在内斗,进口葡萄酒正在看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热闹。国外的葡萄酒大举进攻国内葡萄酒市场,使得国产葡萄酒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在中国,葡萄酒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还很模糊,行业巨头更应该一直对外、引导行业正常快速发展,而不应该将精力停留在概念的炒作和内斗上。
事件6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宣布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股份。因收购达到了《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的申报标准,需向商务部进行申报。该公司为香港上市公司,拥有汇源果汁在中国的业务。
如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公司将会利用其跨国饮料公司的国际专业优势,进一步发展汇源果汁品牌以配合中国消费者不断转变的需求。这次收购预料可提升运作效益,尤其是通过利用汇源在全国的生产设备,及可口可乐的分销网络和原材料采购能力,将带来协同效应。
9月19日,可口可乐表示已经将申请材料递交到商务部。12月,商务部首次公开表态,已经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申请进行立案受理,但具体立案日期及何时结果揭晓均对外保密。
可口可乐与汇源联合对外公布,并购案已经进入到商务部审批阶段。同时称,双方最初签订的收购协议有效期为200天,若超过200天还没有得到商务部回复,协议将自动解除。即收购案最晚将于今年3月23日揭晓。
点评: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引来一片反对声,有八成网民投反对票。一手创办汇源果汁并将其推到联交所上市的汇源果汁现任主席朱新礼共持有汇源果汁42.15%股份。按照可口可乐提出的每股12.2港元的收购价格,朱新礼出售其手中全部股份将获得75.53亿港元的收益。大“赢家”朱新礼,在财富暴增的同时,也要面对“出卖民族品牌”的各方质疑声。虽然品牌是无国界的,但在现在外资在中国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之时,我们是到了该考虑既吸引外资,又保护自己品牌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