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食糖生产量变化模型
(一)根据过去15年我国食糖生产量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可以得到我国食糖生产长期趋势:
Y=553.8*1.0573^x (x值:1995年=1) 判定系数=0.75
这个回归方程反映出从1995年起,我国食糖生产按照年均5.73%的增速稳步快速增长的长期趋势。
(二)周期性因素的调整
1、生产周期的估计
通过对过去我国食糖生产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91-92年(均为榨季结束年),食糖生产连续2年增产,93-95年,食糖生产连续3年减产,95-99年,食糖生产连续4年增产,00-01年,食糖生产连续2年减产,02-03年,食糖生产连续2年增产,04-06年,食糖生产连续3年减产,07-08年,食糖生产连续2年增产等7个连续增产或减产的时期。对上述连续增产和减产持续年数进行平均,可以得出食糖一个连续增产或减产时间平均持续为2.57年。因此,一个完整的食糖增产减产生产周期平均为5.14年。为了取整,本文在分析中采用的我国食糖生产周期为5年。
2、周期性调整参数估计
通过生产趋势线函数及相关产量数据,根据5年为一个食糖生产周期,我们可以估算出周期性调整参数。
通过对食糖生产量的趋势性回归和周期性调整参数的估计,我们可以得到完整的我国食糖生产量的数学模型:生产量= 553.8*1.0573^x*周期性调整参数。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未来我国食糖生产将继续按照这样的趋势和周期性波动的规律变化,这样我们可以利用该数学模型估计到2015年我国食糖生产量变化的趋势和具体年份产量的可能数值,具体结果可以参见附表和附图。根据该模型估计,最近2年,食糖产量将维持在1200万吨上下,2013年,2014年,我国食糖生产量将超过1800万吨。
二、我国食糖生产的主要特点
(一)食糖生产总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通过对过去15年我国食糖生产量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到食糖生产年增长5.7%的结论。分析其原因,应该是主要得益于甘蔗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出的增加。食糖生产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对于满足人民食糖消费量的快速增长,改善人民生活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食糖生产量的周期性波动明显,且呈现出大幅波动趋势
从历史数据来看,食糖生产的周期非常明显。根据我们前述的分析,食糖连续增产或连续减产平均持续年限为2.57年,一个完整的增产减产周期为5.14年。从1990年以来食糖生产量数据来观察,食糖在同比增产的年份有11年,平均同比增产幅度为20.8%;食糖在同比减产的年份有9年,平均同比减产幅度为11.3%。
从最近3个榨季以来,我国食糖生产量的走势来看,食糖生产量呈现出宽幅震荡的情形,无论是同比增减幅度还是增减绝对数量都在我国食糖生产历史上名列前茅。06/07榨季同比增产36%,07/08榨季同比增产24%,分别为1990年以来食糖增产幅度的第二和第五名。08/09榨季同比减产幅度16.2%,为1990年以来食糖减产幅度的第三名。从增减的绝对数额来看,06/07榨季增产317万吨,07/08榨季增产285万吨,08/09榨季减产241万吨则分别列1990年以来食糖生产增减量绝对数额的第一、二、三名。
(三)食糖生产区域非常集中
我国食糖生产区域非常集中。从08/09榨季的生产数据看,80%的食糖产量集中于桂、滇两省。其中广西就占60%以上,云南占20%。
三、食糖生产的制约因素和风险分析:
(一)气候风险
作为一种基本农产品,食糖的产量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尤其是霜冻、低温雨雪等自然灾害。第一是当年气候降雨、气温、日照条件以及自然灾害等,直接影响糖料作物生长。第二,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变迁。根据中国气象专家的观点,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将给中国未来农作物的产量、农业布局与结构以及生产条件带来重大改变。气候变暖对糖料作物生长有利还是有弊尚无定论,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和气候变化对糖料作物生长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二)耕地面积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稀缺,尤其是可耕种土地面积及其有限。国务院原则通过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亿亩,基本农田面积15.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未来食糖生产能否继续保持目前这种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一方面取决于加大投入,提高糖料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很重要的另一方面也受制于糖料作物种植面积,受制于我国耕地总面积。
(三)食糖产区集中带来的风险
桂、滇的食糖产量占全国食糖产量的80%,这类似于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这2个地区,尤其是广西这一局部地区的政、经、军、民情势的变化,将对我国食糖总产量产生严重影响。首先是广西地区工业化发展可能给未来食糖生产带来的影响。广东地区一直以来是我国甘蔗和食糖的主产区,但随着广东地区对外开放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上升,广东地区食糖生产也是逐年萎缩。未来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崛起,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深入以及广西地区承接广东地区产业转移,广西在未来10-15年内是否会成为第二个广东,广西地区食糖生产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是否会出现产量萎缩等情况值得关注。其次,由于桂、滇地处边疆,承担着维护边疆安定和国土防卫任务。如果这些地区爆发局部军事冲突,将直接影响该地食糖生产量从而影响全国食糖产量稳定增长的大局。广西产量占全国产量六成,如果广西食糖生产减产25%,全国就减产15%,其影响是非常巨大,关乎全局。
如上分析了我国食糖生产面临的制约因素和风险,但总体上我国食糖受高速增长需求的拉动,仍将会继续持续增长。根据作者在《我国食糖消费长期增长趋势分析》中对我国食糖需求长期趋势分析所得结论,我国食糖消费长期增长率为6.2%。目前我国食糖生产量的增长率5.73%,该增长率略低于消费需求6.2%的增长率。因此,从长期趋势来看,虽然个别年份食糖产量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总体上我国食糖生产将面临供应不足的局面。不足的食糖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高速增长的食糖需求是目前食糖产业的主要矛盾(参见附表2)。未来,我国如何综合运用食糖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以及国储糖宏观调控政策,促进食糖产量的稳定增长,弥补周期性减产带来的巨大供应缺口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附表1:食糖生产量统计及数学模型估计表
单位:万吨
序号 |
榨季 |
食糖产量 |
回归估计值 |
周期性调整参数 |
周期性调整后估计值 |
1 |
1995 |
542 |
586 |
0.9033 |
529 |
2 |
1996 |
623 |
619 |
0.8536 |
528 |
3 |
1997 |
680 |
655 |
1.0232 |
670 |
4 |
1998 |
811 |
692 |
1.1874 |
822 |
5 |
1999 |
883 |
732 |
1.0675 |
781 |
6 |
2000 |
687 |
774 |
0.9033 |
699 |
7 |
2001 |
620 |
818 |
0.8536 |
698 |
8 |
2002 |
850 |
865 |
1.0232 |
885 |
9 |
2003 |
1,063 |
914 |
1.1874 |
1,086 |
10 |
2004 |
1,002 |
967 |
1.0675 |
1,032 |
11 |
2005 |
917 |
1,022 |
0.9033 |
923 |
12 |
2006 |
882 |
1,081 |
0.8536 |
923 |
13 |
2007 |
1,199 |
1,143 |
1.0232 |
1,169 |
14 |
2008 |
1,484 |
1,208 |
1.1874 |
1,435 |
15 |
2009 |
1,243 |
1,277 |
1.0675 |
1,364 |
16 |
2010 |
|
1,351 |
0.9033 |
1,220 |
17 |
2011 |
|
1,428 |
0.8536 |
1,219 |
18 |
2012 |
|
1,510 |
1.0232 |
1,545 |
19 |
2013 |
|
1,596 |
1.1874 |
1,895 |
20 |
2014 |
|
1,688 |
1.0675 |
1,802 |
21 |
2015 |
|
1,784 |
0.9033 |
1,612 |
数据来源:食糖产量来自中国糖协统计
附表2:我国食糖产需平衡预测表
单位:万吨
年份 |
产量预测 |
需求预测 |
产需平衡预测 |
2010 |
1,220 |
1,472 |
-252 |
2011 |
1,219 |
1,563 |
-344 |
2012 |
1,545 |
1,660 |
-116 |
2013 |
1,895 |
1,763 |
132 |
2014 |
1,802 |
1,873 |
-71 |
2015 |
1,612 |
1,989 |
-377 |
数据来源:产量预测来源于本文附表“食糖生产量统计及模型数据估计表”;需求预测来源于作者《我国食糖消费长期增长趋势分析》附表“食糖消费预测表”。注:由于产量预测仅具有指导性意义,本表也仅具有指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