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绝大多数的农产品都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过山车”行情,由于没有价格主导权,进口大豆在中国长驱直入,黑龙江油脂加工企业停收停产,大豆滞销。唯一例外的可能只有番茄酱,番茄酱出口从去年每吨600美元暴涨至1300美元,现在仍然维持在1100美元左右,中国番茄酱为何“一枝独秀”?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信证券农林牧渔行业首席分析师毛长青。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在世界番茄酱市场是否具有主导权?这种主导权是否稳固?
毛长青:番茄酱行业走出2004年周期性低点之后,全球产量增长总体上保持比较平稳的态势,但各主产地区之间产量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为美国产量平稳增长、中国产量增长较快、欧盟产量出现减产。2007榨季,全球原料番茄加工总量约为3300万吨,美国、欧盟和中国分列前三位。由于中国在番茄酱种植及加工成本方面的优势,番茄酱加工和出口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07年我国番茄酱出口总量为84.85万吨,市场份额从1999年占全球贸易量的7.7%,上升到目前的38%左右。
当前来看,我国番茄酱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仍在不断提升,预计到2011年,中国番茄出口量将达到110万吨,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将达到40%。
我国番茄酱的国际比较优势依然较大。2008年,我国原料番茄平均价格为54.7美元/吨,是欧洲均价122美元/吨的一半,也比美国均价77美元/吨低40%。加上工厂建设和管理以及人工费用等番茄酱加工成本(2008年欧洲番茄酱加工业的人工成本是我国的20倍以上,美国约是我国的15倍左右)优势,我国番茄酱加工业的实际成本明显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世界番茄酱供不足需提升中国定价权。总体上看,2008年的全球原料番茄的产量预期为3471万吨左右,比2007年增长4.65%。虽然产量实现了增长,目前市场的供需状况依然偏紧,且结构性、区域性供需矛盾突出。考虑到原料番茄供需缺口从2007年的225万吨增加到2008年预期的279万吨,以及短期内产量增长速度有限等因素,我们认为至少到2009/2010榨季,这种全球范围内番茄酱供需状况偏紧的格局基本不会改变,中国番茄酱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权将继续强化。
《第一财经日报》:国内两家番茄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中粮屯河侧重向上游的种植业延伸,新中基则进军番茄酱小包装市场,创立自有品牌,对此如何评价?谁更有可能成功?
毛长青:国内番茄酱加工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均在产业链上进行了延伸,只是发展阶段尚有不同。中粮屯河主要选择向上游延伸,已经与宁夏自治区签订合同,以450元/亩的价格租赁20万亩土地,进行原料番茄基地建设。预计建成后,基地番茄产量,能够保障公司30%左右的原料供应。
新中基所选择的是首先向下游延伸,其天津生产基地小包装生产能力为10万吨/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番茄酱分装工厂。但新中基近年来苦于番茄收购之痛,也有向上游延伸的意愿,公司也有在新疆建设20万亩原料番茄基地的基本构想。
我们认为,企业为了保障其原料供给的能力,在国内新疆、内蒙古和甘肃等产区大力发展番茄种植基地是必然的选择,通过土地集中连片、划区种植,改变经营模式,未来我国原料番茄的供应量及品质都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番茄酱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向下游延伸,生产小包装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国内小包装和其他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且前期品牌和渠道建设所需投入较大,因此对公司业绩的增长和贡献尚需时日才能完全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