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界的饮料和调味品,就如动物界的昆虫———种类难计,数量惊人,近亲繁多。
全球已知的动物超过150万种,昆虫就有100万种以上,占了2/3;而在食品超市,饮料和调味品在各自所属的区域,也占了1/3-2/3。人类已知的昆虫只占全部的1/10,要精确统计昆虫的种类数几乎不可能,因为新的种类还在不断地发现;而要知道饮料和调味品究竟有多少种类,也几乎不可能,年年都有众多的新品上市。昆虫的每个目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许多成员有着惊人的相似,有时仅凭肉眼是分辨不出来的;而饮料和调味品的某一类,如维C饮料、酱油,百变得快成了怪杰,鱼露汁、蚝汁、鲍鱼汁、瑶柱汁……鬼知道有多少海产品,就有多少调味品。
饮料和调味品与昆虫相比,也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昆虫有翅能飞,在扩散方面带来极大的好处;饮料和调味品既可烹饪,亦可直接食用,既可亦调亦食,如酱腌菜,也可当饮,如醋饮料。昆虫的繁殖力强,一只小小的辣椒,可以舂出谁也说不上有多少种的辣椒酱。昆虫具有体小优势,调味品大多小瓶装,一瓶酱油可以用上很久;昆虫的取食器官多样化,调味品的五味有其四,每一味又可以分出不同的口感;昆虫具有变态与发育阶段,腐乳既可调味,也可佐餐,酒、茶、蜂蜜、果汁可以“变态”成中调味品;昆虫的适应力强,可以在土壤滞育几年、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除了蜂蜜和盐,酱料可能是保存期最长的食品,还有一点,酱料开始进入“快消”的行列。
但是,昆虫之于人类,似乎微不足道,“蝼蚁尚且偷生”说明了昆虫的命贱,是不是调味品同样面临“尚且偷生”的命运? 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方面,酱油的合格率总是处于低位,主要是氨基酸态氮、防腐剂和标签等项目。但是,酱油与茶和酒同属于“国粹”,同是以作坊式出道,何以最具品味却最没品位?茶和酒可以卖到天价,茶坊和酒吧成了时尚,更重要的是茶艺师和调酒师成了显性职业,品酒师和品茶师成了受人尊敬的人物,无论国酒或洋酒,都喜欢派遣品酒大使作为打开市场的先锋。
酱油以及众多的调味品何以仍停留在给人“简陋”和“脏乱”的阶段?为何就出不了调味师和品味师?只能说,在这个古老的行业遗憾地没有出现茶酒这样的“开拓者”,既然是调味,对主食材带有强烈的依附关系,从来没有想过“独立”。酒可以选餸,餸可以选酒,酱为何不可以?一些调味品将希望寄托于美食家和食肆,但是他们推荐的是最后的成品———菜式,而忽略了“酱才”。
调味品要改变自己的“昆虫”地位,必须以我为主,不是搞烹饪比赛,而是进行类似品茶品酒的品味,突出的是调味品而不是鲍参翅肚,强调的是味香的类型。而在广州,卖豉油卖到酒一样的价钱,豉油就已处在追赶茶酒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