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巨头群起建厂 欲将调料卖出国门
扩张 餐饮老板扎堆扩厂
建厂房、扩基地、产业化······已取代加盟、开店,成为餐饮老板们最流行的词汇。“今年糖酒会之后,我们的鸭棚子老鸭汤底料系列、五斗米的凉菜、汤菜都会进入流通市场。”五斗米老板王顺海告诉记者,目前五斗米在四川射洪已经投资了数千万元打造了农业加工基地,最近两年还将在九龙坡区建食品加工基地,专注食品生产。
不只五斗米,德庄也走上了同样的路。“今年我们食品加工厂将再增加两条生产线。”德庄老板李德建说,其投资上千万元位于茶园的德庄食品加工厂,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扩建,年产量将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2倍。
另一火锅巨头秦妈透露,其在渝北打造的食品加工基地,将于近期投产,这个占地50余亩的加工厂,产能将是原来的5倍之多。火锅巨头们纷纷跟进,小天鹅也加大了投入,预计今年其火锅底料销量同比将翻番。
目的 借产品走出本地
餐饮巨头们何以纷纷扎堆扩厂卖调料?“去年店面经营以及发展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冲击,但火锅底料、调味品的销售不仅没有降,反而出现较大增长,市场需求相当旺。”李德建表示,经济状况不好,市民捂紧钱包,餐馆消费被部分替代。
转战卖场只是餐饮老板们的经营结构调整,通过食品调料走出本地甚至国门,才是他们的目的。“川菜、火锅想要以店面的模式走出国门,相当困难,但食品不一样。”五斗米王顺海称,以在国外开川菜馆为例,店面投入、技术输出、人员培训、原材料输出都需要上千万的资金投入。这笔投入,在国内可以打造一个生产线,只要找到销售渠道,走出去比开店的方式方便很多。这一观点得到同行的认可。秦妈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老鸭汤和火锅底料都出口到了美国和东南亚,即使金融危机影响,我们的出口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机遇 建厂成本降两成
其实,餐饮老板们此时扩产,还有抄底的意思。与开店相比,产业化生产投资成本大幅下降。
“建厂的房顶造价,比以前便宜了20%。”正在为扩厂奔走的李德建说,由于经济不景气,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价格大跌,建厂成本比原来要低20%左右,生产设备也大幅度下跌。
和开酒楼相比,产业化生产所需要的人力成本显得相当的低。王顺海说,开一间川菜酒楼,至少需要20多个核心人员才能撑起门面,少了40个员工根本不可能开店。而建食品加工厂,核心技术人员5个以内就可以。同时,开店要受选址、培训、装修投入、市场大气候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让一个店一蹶不振。
据知情人士透露,受金融危机影响,市面上出现了不少好的口岸,老板们还在打开直营店的主意。据悉,年内,秦妈要在市内新增7~8家直营店,德庄要增5家,刘一手也要增3家。扩产食品加工厂,将会为日后的扩张配送铺平道路。
风险 不确定因素增加
在诸多有利因素,产业化生产现金流不如开店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实际上,对于产业化生产,许多餐饮老板都心存顾虑。首先,建厂一次性投入起码是开店的10倍以上,很多老板都不敢贸然行动。其次,一直以来稳定的现金流,都让餐饮老板们生意做得轻松自在。一旦涉足到市场流通,许多不确定因素就出现。产品积压、货款结算等,如何保持资金流动的健康,是考验餐饮老板们的一个难关。与开店不一样,产品销售需要搭建一个网络。一位餐饮老板说,他们缺乏进入市场的销售渠道,如进超市,一个条码就要好几千。要实现铺货,对于规模较小的餐饮企业来说,无法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