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访谈专栏 > 协会执行会长专题 > 文章内容

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访俄心得

一、莫斯科郊外的晚餐

经过8个小时的飞行终于到达莫斯科机场,导游告诉我们:从机场到饭店大约40分钟到3个小时车程,原因是莫斯科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堵城之一。

我原以为是导游开玩笑,没想到不幸被他言中。我们从机场出发在经过了整整三个小时的车程后,接下来是在莫斯科郊外一家不大的中餐馆用餐。因为旅途劳累和堵车之困,加上时差的原因,虽然肚子有点饿,但却无任何食欲。简单吃了几口米饭(质量很差)和说不上什么滋味的炒菜,喝了两口凉了的鸡蛋汤,算是初尝了一次别有风味的莫斯科郊外的晚餐。

格林伍德国际贸易中心副总经理杨海义陪同讲解

二、莫斯科市的生态环境

莫斯科市作为一个1400万人口的大都市,生态环境堪称一流,空气非常新鲜,可用沁人心脾来形容。这种状况在圣彼得堡市也可以感受到,印象更深。早间在城市大道上散步,鸽子随处可见。公共汽车上人很少,空荡荡的,当然乘车的人是很舒服了。但听导游说,公共汽车也会大堵车,是坐车人少的又一原因。

最引人注目的是,莫斯科市到处是原始森林,一片片树木随处可见,且无人工修剪痕迹。导游说,莫斯科的市政管理者对树木管理很严,能挣多少钱也不许砍树。这是他们对土地严格规划管制的结果。这种现象与我们国内的城市管理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的大、中城市在城郊处的土地规划和管制主要是大搞卖地财政,目的是为了政府创收或还“地方债”,所以,较难见到树木,更别说成片的原始森林了。但愿我们国家城市建设中的这种司空见惯的常态能被“新常态”代替。即使由于国情和发展中的原因不能照搬俄罗斯的做法,总可以借鉴吧。

三、俄罗斯的全民福利模式

现在,俄罗斯在经过东欧巨变以后,俨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本主义国家。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已基本私有化,全民福利堪称一流。医疗和教育已完全由国家包下来,全民教育的大学普及程度达到95%;医疗看病,对于俄罗斯居民来讲,只要进了医院,则一切由国家包下来,直到治愈出院,不要一分钱。但有一条,只要出了医院,其一切医药费用只能自掏腰包。其管理体制和模式可以概括为“进了医院,国家全管;出了医院,(国家)全都不管”。这种现状与我们国内只给少数人特殊待遇(医保体制原因所致)形成很大反差。当然,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是俄罗斯的10倍之多,目前虽然不能照搬俄罗斯的全民医保模式。但研究医改思路是可以借鉴的。甚至有些思路不需要过多研究,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像北京大学对医改研究课题投入了那么多精力和课题费。有时候真不如放下架子说点真话和实话,供决策者决断。

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是误传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行过程和发展规律。它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则实行的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而要真正达到共产主义(包括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阶段。可见,马克思并没有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贴上好与坏、对与错的标签。它只是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并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没有限定时间和空间。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其实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误传而已。实际上是1917年10月11日,当时从停泊在圣彼得堡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发射了一颗红色信号弹,随即聚集在冬宫广场上的起义队伍开始向冬宫进发,推翻了末代俄国沙皇的封建统治。后来,起义军在列宁的领导下使俄罗斯提前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虽然取得了成功,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进程。但后来的社会主义试验在前苏联和整个东欧又归于失败。实践证明:通往奴役之路是走不通的,但丝毫无损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传播和发展。

俄罗斯超市中国调味品的销售情况实地考察和了解

五、戈尔巴乔夫的成败得失

从前苏联解体到今日全新的俄罗斯国家体制转换,前后经历了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普京三位强势领袖人物(其他人物不具有鲜明特征和时代烙印)。对于政治家的评价,历史从来都是毁誉参半,而对我们搞经济研究的人来说既不内行,也非擅长。但从过去学习到的有关史料,结合从俄罗斯到圣彼得堡的短暂考察经历,我还是乐意谈点对戈尔巴乔夫本人成败得失的一点看法。

(一)论其成:从全世界的角度审视,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结束了苏、美两个超级大国长期的冷战的局面,开辟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使世界来从两极走向多极,从冷战走向合作。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讲,使俄罗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步入一个市场经济的民主国家,奠定了今后俄罗斯发展的基础。用戈尔巴乔夫自己的话来说:“当我离开克里姆林宫时,我没有哭,因为我生活的主要目的已达到,对于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来说,其目的不是保卫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而是推进国家的进步和民主。”

(二)论其败:世界在失去前苏联的同时,断送了前苏联共产党的前途。终结了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使戈尔巴乔夫失去了前苏共中央总书记、前苏联总统和国家最高统帅之职,包括个人的荣华富贵和前呼后拥的尊容。昔日的荣华富贵换来的是今日的清心寡欲和知足而乐。在俄罗斯国家名人纪念园内,曾经患难与共的夫人赖莎女士铜像形单影只,婷婷玉立,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而百年以后的戈氏将以一介平民身份与爱妻共聚天堂。这对戈尔巴乔夫来讲,无疑增添了更多悲剧色彩。这一切,不但不易被人理解,也是研究政治学的专家学者们争论不休的永远主题,也是现实和历史的客观反映。

(三)论其得:戈尔巴乔夫获得了世界诺贝尔和平奖的巨大荣誉,在2011年3月2日,戈尔巴乔夫80寿辰之际,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把他请到克里姆林宫,授予其俄罗斯最高荣誉勋章,表示生日祝贺。同时,还有全世界热爱和平和民主的人们的好评如潮。不管怎么讲,谁能说他不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伟大的政治家。他与终日无所事事或痴迷权力的政客们有着天壤之别。

(四)论其失: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实验使自己失去了权倾朝野和权力无尚的个人待遇。但他没有失去独立人格和一个曾经的伟大领袖人物的风范。至于俄罗斯杜马向俄法院起诉戈尔巴乔夫是前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充其量也只是政治炒作而已。因为事实再清楚不过。俄罗斯杜马并非前苏联议会,由其起诉前苏联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显然是一场蹩脚的自相矛盾的闹剧,不会有任何结果。

总之,对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成败得失和前苏联的解体,全世界不同的国家、政客和各种智库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任人评说,总结经验还是吸取教训都不可一蹴而就。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如果谁对前苏联解体不感到惋惜,谁就没有良心;如果谁想恢复前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也许,我们能从这句话中进一步认识和评价戈尔巴乔夫并领悟更多的人生哲理。

2014年9月4日-10日写于莫斯科、圣彼得堡

2014年9月12日-15日改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