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访谈专栏 >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专题 > 文章内容

中调协赴英考察纪实

2012年11月5日,协会赴英国考察团顺利成行。此次考察团的任务有四个:一是拜访山东富氏集团英国的投资方John先生;二是拜访爱尔兰的KERRY公司;三是拜访英国本地最大的东方食品超市荣业行;四是考察与了解英国的调味品消费与市场情况,分析并发现中国调味品的市场机遇。

会见富氏中国代表John先生

富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主要的调味品产品有好太太系列调味品和富氏鲜咔酱油系列产品。来英国的第一站,我们拜访了富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在英国的代表JOHN先生。

JOHN先生告诉我们,中国的调味品不仅在华人市场和中餐馆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在英国的本土市场上也非常受欢迎。很多的本土化超市,如TESCO、ASDA等销售的中式调味品,尤其是酱油的销售额都在逐年呈上升的态势。而且很多英国人也开始了解并喜欢上了中餐,到中餐馆就餐并不稀奇,甚至在流行。这为中国调味品的国际化和进入英国本土市场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中国调味品应该放眼国际上更广阔的市场,而非仅仅盯着华人消费者,这也是中国调味品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但是,制约中国调味品进入欧洲市场的主要问题还是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由于中国食品安全事件被广泛报道,本土化的超市在采购中国调味品时,会非常严格和严谨。没有很好的品牌积淀,是很难进入英国本土市场的。因此,在这些市场上,酱油的主要品牌依然是KIKKOMAN,其次是LEEKUM。中国调味品要想早日实现自己的国际化,必须严格把关食品质量,建立非常完善的标准体系,并达到欧洲食品安全贸易的多项要求。除了酱油之外,JOHN先生还谈到,OLIVE OIL(橄榄油)产品的在英国的竞争非常激烈,品牌多,品种多,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正在上演。

谈到富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调味品的发展规划,JOHN先生将富氏食品的系列调味品定位在中高端以上的市场上。JOHN先生认为,富氏食品在英国伦敦上市,并在英国有良好的市场渠道和资源,进入英国市场只是时间的问题。同时,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中国内地市场,也是富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最重要的目标市场。

与KERRY公司高层的会谈与交流

KERRY 集团是一家全球知名的食品配料和风味技术的提供商。主要业务是开发研制最先进的食品工艺流程,提供功能性和健康性的食品配料,以及针对食品、饮料和医药市场的整套产品解决方案,使顾客获得最大化的价值。总部在爱尔兰并在英国上市,全球有150家工厂,在多个国家及地区都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年销售额达到53亿欧元,其中调味品及配料的销售额达到37亿欧元。其产品最大的销售市场在欧洲,占整个集团销售额的45%。

由于我们此行的行程比较紧张,到爱尔兰需要一整天的时间。为了节约我们的时间,同时又能让双方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KERRY公司的几位经营管理高层特意从爱尔兰赶过来,安排在离我们比较近的一家企业家会所与我们会面。并带来了一个小型的厨师团队,现场为我们烹制各道应用了KERRY技术的精美菜肴,好让我们切实体会KERRY技术对食品风味的改善与提高。

KERRY集团亚太区商业总裁Barry Synnott先生首先向我们全面介绍了KERRY集团的基本情况,并详细阐述了集团提出的One KERRY的全球策略及味道、价值和营养三位一体研发方向。通过全球的质量控制,向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食品提供客户需要的食品配料技术。Barry Synnott特别强调,KERRY公司现在非常重视中国调味品的应用领域,能够为中国调味品的风味改善和功能改进提供全面的技术解决方案。

交流环节结束后,我们每人拿到一份精美的MENU(菜谱),上面是KERRY厨师将为我们制作的佳肴名单和每道佳肴的制作特点、原料及KERRY技术对其风味提升的关键点。

如此精心的设计和盛情的款待,不仅使我们认识了KERRY集团,还切身的感受到了KERRY技术在食品风味提升方面的作用,印象深刻。相信,未来KERRY在中国调味品领域的业务合作将会逐步深入。

参观考察荣业行东方食品超市并交流

荣业行是英国最大的东方食品超市集团,从最早的经营中国食品到目前发展为经营东方及亚洲食品,包括泰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食品等。由两兄弟白手起家创业到现在,已经将业务拓展为地产和超市两大盈利模式。地产主要是商业地产的租赁业务:超市是本行,不仅销售来自亚洲的各类食品,而且还建立了多个食品的自有品牌,在荣业行和TESCO等本土超市销售。目前,荣业行在英国有四个分行,总部在伯明翰,未来有计划建六个分行,我们此行拜访的是伦敦分行。荣业行的年销售收入约一亿英镑,主要的销售对象是亚洲餐馆和亚裔家庭。

我们的车还未驶入目的地,就看到一座高高的中式建筑风格的牌楼,黄墙红边绿瓦,错落有致。中间的牌子上写着大大的“荣业行”三个字。我们来的比较早,这里还未正式营业,只见里边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地做着营业前的准备工作。得到特殊的许可,我们一行得以提前进入超市,并在专人的陪同下参观超市的货架和商品。这里的营业面积大约有2000平米,产品涵盖了食品的各个领域,品种丰富,品牌也很多。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零售区域;一个是大宗仓储式区域。既满足了零售消费的需求,也方便了餐厅等大宗进货的需求。

很快,荣业行的创始人叶焕荣先生专程从伯明翰赶过来,陪同我们参观了大宗仓储式区域,向我们介绍了自己对店面管理的要求与经验。随后,带领我们参观了这里的办公区域,给我们讲解张贴在各处的有关企业文化的宣传文字的含义,随后邀请我们到他的办公室交流座谈。整个过程,叶先生平易近人,亲历亲为,非常的低调与务实,看不到这位华人首富的任何一丝奢华与排场,仿佛就是这里的一名普通员工。

在交流中,有两点使我印象深刻:一是叶先生作为一名华人,看到中国的强大,他感到非常的欣慰。而且中国食品在英国的销售和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也使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商机和发展潜力;二是中国食品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阻碍中国食品进入欧洲的最大阻力,也严重影响了中国食品在欧洲的产品形象。这一点,从他们的进货渠道就可以看出。就拿调味品来说,这里销售的中国调味品品种齐全、品牌众多,我们在国内能看到调味品品牌和品种在这里基本都能看到。对于我来说,更不陌生。但是,交流中,我们得知,荣业行对这些产品的采购并没有直接同大陆的厂家联系,而是从香港的经销商那里转手得来的。我当时介绍,这些厂家大部分是中国调味品协会的会员单位,协会对这些企业的质量水平和食品安全状况都比较熟悉,如果我们能帮他们建立联系,那么会让荣业行减少一些进货成本,帮助他们更好的盈利。但是叶先生对中国企业的诚信水平并不完全放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对打击制假售假的惩罚力度太小,违反诚信的成本太少。而相反,香港对这方面的处罚却非常的严厉。这就从另外一方面让他认为,香港的制度决定了香港的经销商对食品安全的把控会非常到位,从香港的经销商那里进货,就相当于给他做了一个食品安全的背书。而他宁愿多花一些成本,也要买的放心。明明是大陆厂家生产的产品,荣先生却愿意绕一大圈来采购它,这其中的问题,不得不使我们深思和反思。

荣业行与 ASDA超市的调味品对比

很显然,荣业行是东方食品超市,其调味品主要是中国调味品及亚洲其他国家的调味品。ASDA(即沃尔玛)是欧洲的主流超市,其调味品主要是西餐调味品,仅有少部分的东方调味品,而且主要是酱油和食醋。

ASDA调味品的主要品种与品牌:

品类

主要品种

主要品牌

调味酱类

番茄酱、蒜酱、花生酱、辣椒酱、酸甜酱、BBQ、涂抹酱等

HENZ、SHARWOOD、ASDA、LOYD、UNCLE BENS、BLUE、SALSA、HP、MAGGI等

调味粉类

香辛料、鸡粉

BLUE、SHARWOOD、ASDA、KNOWS、MAGGI等

液体调味料

调味汁、食醋、橄榄油、调味油

MAGGI、HP、ASDA、FLORA、MAZOLA、ASDA  SMART PRICE等

我们选择的这个ASDA超市,有很多印度人来采购,可见这个小镇是印度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从这里的调味品品种上也可以看出,有很多印度风味的调味品。此外,这里调味品的各个品种基本上都有ASDA 的自有品牌。超市商品的价格随品种规格而高低不同,但是整体价格并不是很高,折算成人民币,同国内市场的价格大致相当。以500ML的ASDA醋来说,价格只有0.49P(相当与人民币5元左右)。

荣业行调味品的主要品种与品牌:

品类

主要品种

主要品牌

酱油

生抽、老抽

珠江桥、和合、淘大、

蚝油

素食蚝油、熊猫蚝油

李锦记

腐乳

腐乳

王致和

食醋

香醋、陈醋、

恒顺、东胡、金梅、八珍、

辣椒调味料

辣椒酱、辣椒油

和合、老干妈、荣业、淘大、新华、绵香、

酱腌菜

渍菜、泡菜

饭扫光、三鹿、PATAKS、COOKS&CO、

调味酱

芝麻酱、韭菜花酱、豆瓣酱、泰式汤阴酱、目坎酱、姜蒜蓉酱、豆酱、面酱、风味豆豉酱、咖喱酱、

王致和、富记、荣业、扬协成(YEOS)、KHANUMS、马士能、MAY PLOY、CHEF’CHOICE、NATCO、SKYPPY、

液体调味汁

鲜味汁、鲍鱼汁

MAGGI、北海道、BISH BNANA、鱿鱼牌、NAMPLA、

荣业行的东方调味品品种丰富、品类繁多。除中餐调味品外,还有很多东南亚风味的调味品,如各种泰式酱、新加坡酱等。咖喱酱的品种尤其多,如绿咖喱酱、黄咖喱酱、红咖喱酱,素食咖喱酱等。此外,各种西餐调味料也有销售,如橄榄油、姜蓉酱、蒜蓉酱、芝麻酱等。这里的产品价格,折算成人民币,要比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要高。举例说明,220G老干妈的油辣椒,这里的售价是1.38镑,相当于人民币14元多。500ML的恒顺饺子醋,这里的售价是1.6镑,相当于人民币18元左右。

通过几天的公务考察,有三点比较深刻的感受与体会:

一、中国调味品在英国本土市场上的空间很大。不仅有众多的华人消费群体,而且英国本地的餐饮与家庭消费也是具有很大潜力的。JOHN先生和叶先生在谈话中都明确谈到这一点。

二、中国调味品实现国际化的道路还很长。从目前来看,存在几个制约因素:一是缺乏良好的产品形象和企业信誉;二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意识与水平有待提高,并需要能够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三是产品的销售渠道不健全或不畅通,渠道环节的增多造成了成本的增加,而且很多优秀的产品因为渠道的不畅通无法进入英国市场;四是中华餐饮在英国的普及与推广还需要时日。

三、关于中国食品安全的理性思考。几次公务拜访,都能从拜访对象的口中或多或少的听出他们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担心与顾虑。使得在我来之前已经想好的一些比较不错的合作想法,因为这个硬伤,而无法很好地展开来谈。我们看到,中国食品的“食品安全”恐慌,已经影响到了英国市场与消费者对中国食品的良好认知。他们在选择中国食品时,尽管采购的产品是一样的,是从同一个生产企业出来的产品。但他们宁愿付出比较高的成本,从香港绕道进货,也不愿直接从大陆进货,甚至都不愿意选择从厂家直接进货这样一个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这个现实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中国食品安全方方面面的问题。

诚然,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有一定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体制因素,也有企业家的道德和契约精神因素,需要整体的提高与完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媒体舆论界对存在的食品安全事件的个别夸大报道,乐于报料和猎奇的新闻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中国食品安全恐慌的程度。而这种恐慌不仅在国内消费者中蔓延,也毫无疑问的传递到了国际上。使“中国食品”与“食品安全差”划上了等号。我们该如何消除这样的等号?

抛去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因素不说。一方面,生产企业一定要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水平,建立企业诚信机制;另一方面,媒体的不良炒作也该适可而止了。客观的报道我们不反对,是促进产业的发展的。但是对一些局部现象的扩大报道甚至是不准确报道,却影响了一个产业的发展,影响了整个中国食品在国际上的声誉,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我们每一个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有义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推动中国食品行业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

                                      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