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访谈专栏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全国调味品老二的困惑——2008年山东调味品产业发展问题分析(下)

     困惑五:产品定位低档,缺乏明星产品群,不能满足系列化、高档化需要
     目前,调味品系列化、高端化消费趋势已经显现,关注明星产品群已经成为消费的主流。在山东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地的大型商场,花样繁多的各种调味品大多要占据两个以上的货架,在济南、青岛的一些大型超市,笔者发现了从日本、韩国进口的酱油、芥末、咖喱以及各种特殊口味的酱料等调味品。导购员告诉笔者,喜欢尝新鲜的年轻人、追求品质生活的都市白领、有海外生活经历的“海归”以及外国人是这些调味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尽管价格比国产同类商品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卖得依然很好。目前,山东调味品企业产品定位低档,种类过于单调,缺乏明星产品群,满足不了消费者系列化、高档化的消费需要。因此,形成明星产品群也必须进行产品升级换代。总之,不论是系列化,还是高档化,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因此,山东调味品企业要切实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以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增加有市场需求的中高档产品产量,特别是在新产品开发、培育明星产品群上要下大气力,既要以质取胜于市场,也要以特色系列明星产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困惑六:市场不规范,监管面临严峻考验
     目前在山东市场大约有上万家省内外调味食品企业,种类繁多,杂乱无章,呈现明显的不规则性。一方面是大量不合格和假冒产品在广大城乡市场泛滥,一方面在大城市中又出现了高档调味品消费潮。在山东今年的“3·15”期间,仍然发现不少“黑调料”充斥低端市场。近日,在胶东某市质监局组织的一次质量抽查中,发现酱油、酱产品有1/4不合格,有的产品防腐剂竟超标10倍。而此次曝光的酱油、酱产品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以酱油为例,这里大部分都是杂牌、小厂的产品,还有的甚至是无厂名、无厂址、无保质期的“三无”产品;有的产品根本没有酱油应有的酱香味和鲜味,只有咸味,还有的甚至有些苦涩的味道。香辛料的问题则更为突出,不少农贸市场里销售的辣椒粉、花椒、大料等大多为露天摆放,连最起码的卫生都无法保证。调味品市场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政府调味品监管面临严峻考验。某些陷入困境的调味品企业从业人员为谋生计,违规生产不合格调味品,政府执法力量不足;环保和食品安全性要求的提高,社会公众对调味品问题关注的增加,也必然要加大调味品市场的管理;国外产品在市场上增多,调味品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对调味品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政策风向可以看出,2008年市场整顿将是厂家和流通渠道双管齐下,很有可能从源头重点抓起。
     总之,山东调味品市场无疑正在经历着两极分化的裂变,而新一轮的兼并重组浪潮更加速了调味品市场格局的演变。2008年,山东调味品市场将会出现地方强势品牌和全国品牌平分秋色的场面,而在区域的战场上,也会出现各施所长,群雄逐鹿的场面,一些地方品牌也将会脱颖而出,品牌也将会更集中。而一些打擦边球的低劣品牌将会面临淘汰局面。展望2008年山东调味品产业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2008年山东调味品产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只要我们化解困惑、坚定信心、采取对策,在新的一年里,就一定能够趋利避害,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