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醋是全球关注的健康食品,不仅可作五味调理,近年来逐渐应用到医药、农林等领域。我国酿醋业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大多以固态生产。用麦曲、大曲发酵、多边发酵,周期长、辅料多、劳力大、原料达成率仅30%左右,乙醇转化率仅40%,浪费数以万计的粮食,因此开发先进工艺设备、普及生物技术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年食醋消费为200万吨左右,而应用高科技制醋普及率达不到8%。综上分析,液体醋的发展是今后酿造企业的主导方向,应用先进的生物反应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自古到:有酿酒的把式而无酿醋的把式。这是因为自杜康造酒以来,传统的酿醋工艺从淘米、蒸料、麦芽糖化、制酒曲、发酵等二十几道工序都是露天进行,都要有经验的师傅精心操作才能完成,稍有一两道工序疏忽,便会前功尽弃,造成损失。有的地方群众酿造前还要敬醋神,甚至禁止妇女到酿造现场等,陈腐观念十分严重。这充分说明酿造是一件非常细致和艰难的事情,既使成功,整个周期也要半年时间。
如今随着应用微生物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陕西鼎丰酿造科技有限公司反复实践,终于成功地开发出一种新型快捷的生物反应装置——DF系列连续自动制醋机,这种自动酿醋设备以深层液体发酵和固化菌技术为原理,自动育种、优化培养、连续生产,并利用吸附菌床系统达到最佳接触面积,酒醪液在设备中自动发酵24小时完成全部生产工艺,产出了色香味醇的食醋,解决了食醋生产难、保质期短、产出效益低等问题,填补了国内酿醋领域一项空白。
目前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1、我国传统酿造工艺技术以野生天然菌群全面参于发酵,基本上仍是固态静置的方式,酿醋过程细菌必须完成生长、成熟、衰老的整个周期。而实际上细菌只有在生长与成熟之间是活性最强的时期,其它时间活性指数急剧减弱,因此,传统工艺周期长(20-100天)、产量低(3-5斤)、成本高、转化率低(20-40%)。
2、德国弗林斯公司首先研究成功了阿太斯发酵罐液体深层发酵技术,通过高速机械搅拌,形成负真空、吸入空气,配合电子装置,使整个生产都处于细菌最强盛时期,从而大大缩短了发酵周期(只须36个小时)。但其成本昂贵、制造复杂、耗电过多,使其只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同时由于深层液体发酵过程中对电有着一刻不停的依赖性,短时间的停电就会蒙受致命的打击,即使时间很短,醋酸菌也需好长时间恢复。尤其在发酵后期30分钟的停电都会使醋酸菌断氧死亡,使发酵终止,造成不可避免地浪费,且其生产对原料要求高,风味单一,菌种要求纯度高,最终产品不适宜我国国情。
3、以我国丹东为代表的醋化器,用桦木刨花卷为填料生产酒精醋,这一工艺生产周期短,因此有速成塔之称,又因用酒精循环进行氧化产醋,还称为液体回流工艺。这种循环法一般采用高2-5米、直径1-1.5米、耐酸陶瓷或硬质塑料醋化器进行醋酸发酵,内装填物于假底上,假底与塔底有一较大距离,形成贮藏室,并接不锈钢离心泵将贮醋室醋液泵至醋化器顶,空气自底部进入填充料,由顶部气孔排出,促进氧化产酸的速度。其发酵周期较传统工艺有很大程度缩短,需7天左右,耗电有所降低,每吨醋约20度左右,但其由于通风口在塔底部设置四周自然进风,造成布气不均匀,通气不畅快,较易形成过度氧化现象,而出现醋蟃,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最为致使的是其没有设置适于酿醋微生物发酵的不同阶段控制温度、PH、酒度监测,只能按模糊理论数据进行人工或简单监测,尤其以淀粉类、糖类、果类为原料时,一周左右形成菌膜结块,直接影响通气数量,延长发酵周期出现不降醇现象,随着时间的延长就必须进行清理或更换,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生产实践中还发现装置存在效率不高,产品风味单薄的缺陷,究其原因是由于细胞载体的不均匀造成传热不匀导致效益不高,原料液限制营养导致产品风味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