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访谈专栏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吉林人竟不认吉林酸菜 每年至少5000万在流失

  “哪个牌子的酸菜好?”“××牌的吧,挺多人买的。”11月3日下午,工农广场附近一家超市的工作人员小萍(化名)这样回答顾客。小萍所提到的酸菜品牌来自邻省。

  正值酸菜销售旺季,而长春的超市却少见本地品牌,一些外地品牌却成为了热销品。一场并不被人注意的市场争夺战悄然打响。

  看商机

  长春一年销售额可达5000万元

  如果从市场需求量上来看的话,长春市的酸菜市场含金量可谓巨大。

  长春市农委蔬菜处的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户居民一年消费10公斤酸菜计算,保守估计,本地市场酸菜的年需求量约1000万公斤。按照目前市场上袋装酸菜平均零售价5~10元/公斤计算,年销售额至少能达到5000万元。从利润率看,酸菜加工企业将原料大白菜变成袋装酸菜,可大大提高大白菜的附加值。据介绍,除去各级批发、零售等中间环节,酸菜加工厂家从中获得的利润率至少可达15%,有的中间环节最高可达30%。

  走市场

  本地人不认本地品牌

  家庭主妇刘梅告诉记者。近来,她在选购酸菜时发现了问题:“本地品牌少,很多还是没听说过的牌子,价格也不便宜。”相比之下,刘梅更青睐于外地品牌。与刘梅有同样想法的市民不少。

  “本地少有酸菜知名品牌确实是个问题。”3日,本地一酸菜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刘欣敏坦言。据介绍,除了供应农贸市场的散棵酸菜外,那些“商品化”的袋装酸菜,本地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恐怕连1/3都不到”。

  “黑龙江、辽宁都有几家大型的酸菜龙头企业,形成了几个比较成熟的知名品牌,对本地的中高端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而吉林省的正规酸菜企业却屈指可数。”刘欣敏说。

  找症结

  “周期性品牌”削弱竞争力

  “当前制约本地企业品牌化的关键是,大家还处于单打独斗状态,没有形成产业化模式。”长春市农委蔬菜处相关人士表示。从企业自身来看,本地多数加工企业的运作模式仍是“小作坊”,缺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检测设备,产品质量不稳定。此外,受白菜季节性供应影响,这些小企业无法形成系统的规模化经营,不能跟下游消费市场形成长期合作,更谈不上形成长期稳定的市场品牌。“小规模的短期经营,形成的只能是‘周期性品牌’。”业内人士刘欣敏说。市场的“换血率”很高,当一个品牌不能持续出现在消费者视线中时,后果只能是被遗忘。

  想对策

  吉林酸菜咋能受青睐?

  “按理说,外地品牌如果加上运输成本,根本不具竞争优势。”本地一酸菜加工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据长春市农委蔬菜处相关人士介绍,长春市腌制酸菜的大小企业有20多家,规模较大的三四家,年产约500万~1000万公斤。“这些企业基本上都采用传统腌渍加工方法,质量不成问题,有的已经打入北京、上海等地市场。总的前景看好。”

  农委相关人士表示,与政府加大扶持相比,本地企业在市场意识、企业管理等方面“多练内功”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