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如何传承并非一个新鲜话题。事实上,民营企业第一代向第二代的交接从20世纪末就开始展开,当下正是交接的高峰期,相关命题的讨论一直层出不穷。但大多数讨论其实都是站在企业管理角度,讨论的是一个企业如何永续发展,而并非讨论一个家族如何顺利传承。
华人世界可供参考的长寿财富家族并不多,李锦记家族无疑是最具参考价值的一个。这个长达近120年历史的家族,和港台的大多数财富家族不同,李锦记家族从来都未曾有过李嘉诚、包玉刚那样横空出世、大兴家业的强人,而是每一代人都秉承同一个理念,让家族在代代传承中不断壮大。
“许多家族关注公司的延续,我们则更多关注如何让家族延续”,李锦记家族第四代掌门人李惠森如是说。如果仅有“家族企业”,一个家族很难奢谈“传承”。明确区分“家族企业”与“家族事业”在概念、管理、策略上的差别,正是这个长寿家族繁衍至今的秘诀。
企业不过是家族的一部分
一个家族的财富主要由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以及居于第二位的资本构成。大多数无法延续的家族正是过于强调后者——即家族企业本身的价值,而忽略了家族的核心(人力、智力)造成的。
李锦记家族的繁衍也并非一帆风顺。
李锦记创始人李锦裳原籍广东新会七堡涌沥村,因避乱迁居珠海南水镇,开了一家小茶寮。为谋生计,李锦裳的茶寮出售蚝豉。一次,李锦裳与往日一样生火煮蚝时,由于抽身去做其它事而忘了留在锅里的蚝汤。直到厨房中传来一股浓烈香味,他才惊觉。他冲进厨房,揭开锅盖一看,呈现在他眼前的竟是厚厚的一层浓汁,鲜美无比。后来广受华人喜爱的蚝油就这样因缘际会地诞生了,1888年,“李锦记”正式成立。
1902年,李锦记因火灾搬迁到澳门。随后李锦记做虾酱也大获成功,还顺利进军美国,生意日益红火,订单量节节攀升。所以,1932年李氏把公司迁到了香港以谋求更大的发展,开始用心打磨他们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策略。
随着经营的发展,李锦裳已经把李锦记做得有声有色,他认为到了让三个儿子(李兆荣、李兆登、李兆南)接手的时候。但这时,家族成员之间对企业扩展的看法产生了分歧,李兆荣、李兆登一系认为企业已经发展得相当良好,不应该再冒风险进行扩张。而长孙李文达则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在双方意见无法调和的情况下,他的父亲李兆南决定买下其他成员的所有股份,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兄弟不和对李兆南造成了冲击,李文达44岁时他便退居幕后,让儿子接手管理公司。
在李文达手中,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李锦记海外市场的标志——熊猫,便是李文达乘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赠送美国熊猫的机会推出的。但上一代的风波再次在李锦记重演。李兆南共有八个子女,六个女儿无意于事业,长子李文达继承了家业,而另一个儿子则从事金融服务的工作。李兆南退休后,李文达很快就给了弟弟相当可观的公司股份,并且委以重任,希望他能够和自己同心协力打理蒸蒸日上的公司。但是到了1986年,他们则面临着又一场分裂,一个亟亟于创新,一个满足于现状,几乎和他们的父辈如出一辙。
冲突逐渐升级,对峙旷日持久,直至诉诸法律才得以解决。虽然以李文达最终获得公司的所有权。但是代价也极其惨重,资金捉襟见肘,亲人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
第四代成员李惠森:
我们发现中国的家族企业很少讲家族,而且其中的利益分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个人化的东西太多。我们家族经历过很多事,第二第三代都在这上面出现过问题,所以这促使我们去考虑未来的家族关系。
现在很多中国的家族企业现在想的是怎样做到企业延续,我们则倒过来,在考虑怎么做到家族延续。这未必是在商业上的,企业不过是家族的一部分而已。所以我们有家族委员会,有业务集团,有家族基金、家族办公室、家族的投资公司和培训中心。我们认为,未来不是所有的家族成员一定要去做家族的公司业务。现在很多家族企业中的成员认为,如果你不是在家族企业里做事,那你被隔离在家族体系外。我们已经有了第五代,共14人,从3岁到23岁,每个都有不同的兴趣,比如有人对慈善活动特别有兴趣,就可以去做家族基金,这样就可以帮助家族延续。
家族委员会核心成员由我们五个兄弟姐妹和父母组成。家族委员会每三个月开四天会,一年有16天。董事会主席一定是家族成员,CEO则未必。2003年,百年来首位非家族成员的CEO已经在酱料集团出现。我们家族委员会每两年会召开一次会,来选定酱料集团和保健品集团的主席。此外,家族基金现在由我的姐姐负责,家族办公室、家族投资公司、家族培训中心分别由我的两个哥哥来负责。
家庭比个人更重要
一个家族发展的核心,是要在整个家族长期保持财富的总体追求中,增进每个家庭成员自己的幸福。而这种发展规划,20年是短期,50年是中期,100年才是一个家族应该站的立场。
到1980年,李锦记已近百年历史,家族生意蒸蒸日上,李文达希望自己的儿子回归家族事业。他把更多希望放在第四代身上。所以,当大儿子李惠民从加州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的时候,李文达给他寄去了返回香港的机票。本想留美找工作的李惠民虽然有点意外,但他还是回到了香港,尽管当时从没想过要在家族企业里工作。
当时,随着华人大量移居海外,全球各地都开始为中式料理的美味所倾倒,如果能在亚洲风味上大力拓展,一定潜力无限,李文达正是看到这点才急召儿子回来帮忙。而这时,李锦记仅有25位员工。但李锦记从李兆南经营开始,就以推广中式佐料为己任,致力于做到“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李锦记。”
李惠民回到李锦记时,全公司只有他一个大学毕业生。他渐渐看出了李锦记的潜力,但是要在更为成熟的业界站稳脚跟,公司还需要更多专业人才。于是,二儿子李惠雄和姐姐很快也在1982年加入公司。李惠雄回来时,李锦记在美国只有三个员工,4万美元现金。而在李惠雄的操持下,李锦记产品开始热销北美,1986年李锦记设立纽约办事处,1991年,李锦记第一家美国工厂在洛杉矶建成,70%的产品销售美洲市场。
三子李惠中也是这样进了公司,而排行最小的李惠森和他的哥哥们却有所不同。他在其他公司转了一圈后再加入到了家族事业,当然,三个哥哥对李锦记的全力以赴让他有精力涉猎其他行业。李惠森刚回到香港的时候担任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工作,但他爱尝试和冒险的个性逐渐体现出来。他当时认为,李锦记已经到时候在本业之外一展拳脚了,1990年李锦记在香港开了连锁的中餐馆——12间“健一小厨”饮食店。次年又开了物业公司。1992年他们和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合资,设厂生产中草药保健品。
“高峰期间一度同时做7项工作,这不代表我厉害,一心用七项顶多拿60分,专心致志才能获得90分。”李惠森说,后来为了集中业务,他们出售了连锁餐厅,转而独资保健产品,包括中医药物、保健食品、日常护理和护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