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康熙八年(1669年)一位安徽籍举人进京会试落第,滞留京城,为谋生计,做起了豆腐生意,一边维持生计,一边刻苦攻读。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明了一种名叫“臭豆腐”的小吃。虽说他最终名落孙山,没取上功名,可他却另创了一番造福于后世的事业,苦心酿就京味一绝调味佳品。此公便是大名鼎鼎的王致和。
可谁知这一“臭”就是300多年。王致和这棵大树,在历经300年的风雨沧桑后不仅没有倒下,反而越发英姿飒爽、生机勃勃———由一个小作坊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大型企业,由原来的石磨制作发展到现在的针磨磨浆制作,由原先的全部手工操作到现在的机械化生产……王致和集团先后被授予“中华老字号”、“中国调味品著名品牌企业20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是什么力量让一个300年的老品牌在今天还能走在行业的前列?王致和是怎么做到让一块小小的豆腐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接下来的日子王致和人又有什么新的目标?带着诸多的疑问我们走进了王致和食品集团,采访了王致和集团的副总经理彭利华。
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
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是有一支强大、高效的管理团队,王致和也不例外。彭利华介绍说,王致和有一支“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管理队伍。彭利华解释说:“王致和的管理团队有三个明显特征,那就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企业特别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而且更愿意从基层培养和挖掘人才,因为只有一个对企业有感情的人,才能踏踏实实地为这个企业付出他的一切。”
讲到这里,彭利华向记者说起了一个趣事:“今年是王致和的第339个年头,而我们的王总(王致和集团总经理王家槐)今年刚好39岁。一位总经理领导着一个比自己大整整300岁的企业,这么凑巧的事,我想全中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吧!”说完他笑了起来。也正是这位年轻的领头羊,带领他年轻的管理团队,让这个老字号企业充满了年轻活力,在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地创造和刷新着企业记录。
王致和虽然是一首300多年的老“歌”,但是他并没有以老者自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不断创新,在保证老产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将祖传生产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时尚元素相结合,生产出了玫瑰腐乳、红辣腐乳、白菜腐乳等100多个品种;最近,他们又新推出了虾籽腐乳、沙棘果蜜腐乳、干红腐乳、茅台腐乳等中高端产品。在不断丰富产品线的同时,王致和还充分考虑到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的包装和规格上进行创新升级,充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立足本土 走向世界
“臭”名远扬的王致和不仅让小小的豆腐走进了中国的亿万家庭,而且还走上了洋家庭的餐桌。当记者问到王致和的下一步市场规划和战略时,彭利华笑着指了指办公室的墙壁说:“看看这些也许你就明白了!”其实当记者刚走进这间办公室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满墙壁的地图,但是没看出有什么特别之处,经他这么一说,仔细一看,发现北京市区地图、北京市地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四张地图被依次有序的被排列在洁白的墙壁上。
彭利华微笑着说:“其实这就是我们的市场战略!北京市场是我们的根据地,对于这片热土我们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们将立足于北京市场,精耕细作,并以北京为轴心全力拓展外埠市场,深入到更多的二、三线城市去。我们不仅要把王致和打造成中国的名牌,还要将他打造成老百姓的‘民’牌。”
王致和在把产品卖到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时候,同时在2000年还通过了美国FDA认证,顺利进入到了世界上对食品质量要求最为苛刻的美国市场。截止到目前为止,王致和已经成功登陆欧美、日韩等20多个国家,并被外国人称为神奇的“东方奶酪”。
彭利华向记者讲起了发生在2007年王致和海外维权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当德国大法官一审判决王致和海外维权胜诉后,德国大法官握着总经理王家槐的手说:“奔驰和宝马是我们德国人的骄傲,我衷心地希望王致和能成为餐桌上的‘奔驰’和‘宝马’,成为中国人的骄傲。”这是对王致和的祝福,也是对王致和的信赖,更是对中华老字号的认可和鼓励。
采访即将结束时,彭利华充满自信地告诉记者:“王致和现阶段的目标就是到2010年,销售额过10个亿,要让王致和这棵大树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心呵护下,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企业典范 行业标杆
“准确地说,王致和不是在涨价,随着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我们只是进行了顺价销售。"当记者提起王致和的大块腐乳等产品在去年年底调价时,彭利华认真地跟记者纠正。
彭利华同时介绍道,“去年年底的价格变动是王致和10年来的第一次价格变动,虽然这些年来整个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王致和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运营能力、加强节能减排等措施,有效的缓解了成本增加的压力,就拿去年来说,我们通过设备改进、技术提升等手段,使每单位产品耗水量下降16%,耗气量下降9%,耗电量下降5%。”
当谈到原材料涨价是否会影响王致和的销售时,彭利华仔细地想了想,慢条斯理对记者说:“原材料都在大幅度上涨,大豆由过去的3600元/吨上涨到了现在的5700元/吨,煤炭价格由过去的330元/吨上涨到了550元/吨,包括运输等费用等都在成倍上涨,给企业的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虽然我们在通过各种手段缓解这些压力,但是作为企业,本身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顺价销售也是迫不得已。同时王致和作为这个行业的领袖企业,很多同行都在盯着我们,有的企业甚至将王致和的产品价格,作为自己企业定价参照,王致和身为这个行业的标杆企业不仅要为自身的利益考虑,也要对整个行业负责。今年同期销量与去年相比,我们呈微增趋势,这也说明我们经销商和消费者对此还是很理解和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