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访谈专栏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江苏恒顺集团“组合拳”打出逆势上扬新局面

     去冬今春,金融危机背景下,四重压力摆在百年老企恒顺面前——退城进区和产业升级的资金压力、农产品实施政府保护价的成本压力、高附加值产品销售压力、产品出口外销受阻压力。如何摆脱压力、轻装上阵,成为恒顺必须回答的现实课题。

  提高应变能力,做强主业、拓展市场、抓好管理,恒顺打出一套“组合拳”,也打出了一个逆势上扬:截至5月底,恒顺集团实现销售3.55亿元,同比增加13.98%。特别是调味品主业较大幅度增长,5月份实现销售4700万元,同比增长23%。

  回归,做强主业

  8年前,恒顺集团开始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张,企业的发展也迈入了快车道。但是,面对国内调味品生产企业和跨国食品公司的双重挤压,恒顺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地位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新的形势下,恒顺集团重新审视自己:“百年恒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调味品,离开了调味品,企业的跨越发展无法实现。为此,做大做强调味品主业被放在了企业新一轮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恒顺集团按照“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的长远目标,加大主业投入、收缩辅业投资,构建以调味品及其衍生系列产品为主导产业,以生物制药、房地产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新布局。同时制定了重点发展调味品,支持发展生物制药业,调整发展房地产业的投资策略。

  恒顺实施收缩与扩张并举,主业与辅业联动的资本运作,坚持做大做强调味品主业不动摇,集中人力、财力,重点加大了对恒顺醋业、恒顺酒业、恒顺生物保健品等六家主导产品生产企业的投入。特别是投资恒顺工业园项目,于2008年7月建成一期香醋工程,形成20万吨香醋生产能力,确保恒顺在全国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同时,恒顺将伸出的手掌并拢起来,对相关配套企业进行了整合,先后对经营不善、前景欠佳并与主业经营关联不大的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先后关停或重组转让了10多家成员企业,使恒顺集团整体运营质量得到改善和提升。

  出击,开辟市场

  危机面前,拥有市场就把握了主动权。“一切围绕效益干、一切围绕销售转”,恒顺制定了这样的经营方针,在坚持传统技艺生产,保持产品优秀品质的基础上,全方位调动公司上下支持销售的积极性,牢固树立销售为龙头的意识。

  系列市场营销创新同步进行。首先优化市场定位。通过对149个单品的调价,把中高档次产品销售列入业务人员的考核指标,促进新恒顺陈醋、新恒顺香醋、酿造白醋系列等中高档次产品大幅增长。目前,又着手进行了新一轮调整,淘汰一批包装落后、档次低下、品种重复的产品,开发出一批档次高、包装好的新品,确立明晰的产品线、品牌线,打造一批畅销全国的拳头产品。同时,还借助新品酱油、重庆豆瓣酱、无糖香醋、黄酒等新产品的推出,进行了产品结构补充和完善。其次,恒顺深化网络建设和深度分销,大力推进市场“扫盲”。一方面稳定核心经销商,重点扶持一批经销商做大做强,帮助他们维护好现有渠道、开发好下线网络和分销好重点产品。另一方面推进精细化营销策略,从苏南、苏北、安徽等恒顺品牌强势区域入手,重点开展村(镇)头店的建设,拓展渠道网络。恒顺还在壮大销售队伍上下功夫,实施业务人员属地化策略,提升市场销售能力和服务水平。聘用地招业务人员506名,其中城市经理48人,通过不断强化对新进人员的培训和激励,目前地招业务人员已成为恒顺市场销售的生力军,以较低成本实现了销售能力的大幅提升。

  同时,恒顺继续坚持面向国际,巩固老市场,抢占新市场。一方面是请进来,主动邀请原来的大客户,特别是恒顺产品主出口市场的客商,到恒顺集团考察,展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推介研发的新品;另一方面是走出去,积极参加国际贸易展览,如广交会、台湾国际商品展等,展示恒顺产品,结交更多客户。

  管理,苦练内功

  百年企业长盛不衰,管理是基础。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之下,“管理也能出效益”更加显现出巨大的效应。

  恒顺集团借助退城进区的有利时机,实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发扬和保持原有传统管理优势的同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克服原来管理中存在的弊病,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建立干部和管理人员周六培训制度,培养先进管理理念,提高现代管理技能,增加主动作为压力。另一方面推行走动管理和现场督查制度,在走动中发现问题,在现场解决问题,对管理人员实行问责,并直接与绩效考核挂钩。

  从基础管理抓起,推进开源节流,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完善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对陈年过时的制度进行修订,对规章进行补充完善,对不适用的制度进行废除,以“简单、适用、易操作”为原则逐步完善和建立一套新的制度体系,做到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专门出台了《企业厉行节约的十项规定》,对费用支出、车辆使用、采购招标、文风会风等进行了严格规定。

  推行企业内部费用预算管理,对各部门、车间的办公费用实行预算管理,每月编制科学合理的费用计划,对超预算费用进行单列会审。各部门、车间制定各自开源节流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严格控制费用。特别是对生产车间的物耗进行管理,每月上报物耗控制情况,控制原辅材料的耗用,减低生产成本。对存在多头管理、无人管理的行政支出费用进行梳理、汇总,重新明确了管理部门,制定了科学审核程序,编制了合理控制手段。经过近半年的运作,内部管理产生的效益使农产品价格上涨、环保新能源采用、退城进区大量远郊班车使用等成本上涨因素得到积极化解,集团毛利率出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