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豆瓣发挥优势 促进工农业互动

    3000平方米的翻晒场有序排列着100多个豆瓣翻晒池,深红色的豆瓣静布其中。翻晒机在相邻两行翻晒池间缓缓移动,机器两侧的螺旋状搅拌棒把豆瓣搅出一个个漩涡。记者来到四川省丹丹调味品有限公司,看到了豆瓣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  

    川菜不知道吸引了多少食客,而豆瓣是“川菜之魂”,没有豆瓣,便没了川菜的美味。据介绍,豆瓣的质量、味道与温度、阳光和空气湿度密切相关,而郫县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生产的豆瓣享誉海内外。

    34岁的张志明是丹丹调味品有限公司的“老人”了,他向我们介绍:“郫县豆瓣的翻晒工序以前都是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改用机器搅拌后,我们轻松了许多,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我以前在家里种地,没什么技术,收入也低。现在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公司还给我上了社会综合保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像张志明一样,进入豆瓣厂获得稳定收入的农民还有很多。据公司行政人事部部长杨帆介绍:“公司落户郫县川菜产业化园区后,为当地农民提供了500多个稳定的就业岗位。就业农民从基础岗位做起,经过专业培训后,现在大部分成了技术工人。”          

    在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陈桂玲介绍说,公司近年来十分注意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努力实现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由公司组织研究制定的郫县豆瓣生产标准,被认定为国家标准。今年初,公司引进了新一代自动灌装机,省去了包装过程中的翻袋环节,灌装效率提高50%。

    目前公司年产“鹃城”牌豆瓣及系列产品万余吨,去年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今年力争达到5000万元,产品还销往了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2004年,郫县有豆瓣生产企业200多家,部分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形不成市场竞争力。为了加快豆瓣产业的生产升级,郫县确定了产业发展要走集团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路子,把这些企业逐步整合为90多家,逐步统一生产标准和工业流程,现在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去年全县豆瓣产业产值近15亿元,下一步力争用3年时间翻一番。  

    成都现代工业港管委会副主任王生琪笑称自己为“王豆瓣”,一直负责川菜产业化园区的建设。他告诉记者,2005年,郫县以传统名牌产品“郫县豆瓣”为核心,经过包装策划、招商引资,在安德镇启动川菜产业化园区规划建设,集中发展川菜调味品、川菜原辅料和特色食品三大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1.5平方公里承载能力,引进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42个,投资总额16亿元,到位资金8.5亿元,现在已有10家企业建成投产。同时又以园区为龙头带动周边数万亩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生产基地为园区企业提供低成本、标准化的原材料,促进了园区的进一步扩张。  

    去年,郫县采用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科研单位共同出资入股的运作模式成立了永丰食用菌合作社,合作社采用科研、生产、营销一体化经营形式,目前已吸引100多农户加入。 种植食用菌已有20多年历史的高兴祥担任合作社社长,负责对农户进行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培训。高兴祥在院子里盖起了二层小楼的菌类培育室,不断研究新的食用菌种,帮助农民尽快致富。“食用菌良种由企业提供,产品由企业收购,免去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每亩地每年能收入6000元至8000元……”望着身后菌类培育室,高兴祥滔滔不绝。  

    近4年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8%,去年突破了100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6亿元,同比增长17.5%;上半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6%和59.1%;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00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49%和46%。综合经济实力连续10年跻身四川省十强县。  

    郫县为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县委书记杨洪说:“工业农业的互动形成了相互关联的产业链,使郫县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豆瓣产业就是以郫县豆瓣为核心,打造了安德川菜产业化园区,又以园区为支撑,带动周边数万亩蔬菜、食用菌等生产基地,规模化经营的基地不仅为园区提供了成本较低而质量较高的原材料,同时又为部分农民找到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收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产业化之间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