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批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的90个项目中,传统手工艺技艺类占了26项,弥补了上海在民间技艺这一领域的空缺。其中既有人们熟悉的王家沙点心、南翔小笼、徐行草编、枫泾丁蹄、上海黄酒,也有曾风靡一时的鲁庵印泥、罗泾十字挑花、鼎丰腐乳、钱万隆酱油酿造等,但其中不少已面临后继无人的濒危境地。专家呼吁,要借“申遗”良机,重振“老字号”昔日雄风。
已有近150年历史的奉贤鼎丰腐乳,在上海酿造行业中历史最为悠久。鼎丰腐乳选用优质黄豆为原料,辅以上等糯米和玫瑰花,其玫瑰腐乳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质奖,远销英国、美国、西班牙、日本、泰国、新加坡及港澳台等15个国家与地区。但腐乳生产属作坊形式,长期采用手工操作,生产设备陈旧简陋,生产量少、保质期短,还受季节限制,导致无法大批量生产。
枫泾丁蹄也是远近闻名,“杜种猪”早在明清时已盛行,为丁蹄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货源。现在丁蹄采用四川猪,失去了原有的风味,而丁蹄公司每天产量仅千余只,在市场上也没什么影响。
创始于1880年的“钱万隆官酱园”,制造的“晒油”质地厚、浓度高、鲜味足、色泽红、香气好。多年来,钱万隆酱油酿造始终采用纯天然黄豆、小麦、小米作原料,不加任何防腐剂,靠阳光进行酿造和熟化酿制,是公认的纯天然调味品。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粮食在不断调价,可酱油却一直不调价,其价格不抵一瓶矿泉水。同时,低成本的勾兑化学酱油充斥市场,致使“日晒”酱油产量和销售量严重滑坡,局面难以维持。
已有七十多年历史的绿杨村酒家,素以经营川扬菜肴和淮阳细点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它的制作技艺、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全凭烹饪师经验,随季节、原料、调料、火候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目前厨师年龄偏大,一下子难以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传人”。
旗袍原是旗人着装,后来吸纳了西式立体剪裁法,加入了连衣裙、晚礼服等时装元素,演变成中国妇女的代表服装,这个演变主要在上海完成。如今,上海制作旗袍的几家“老字号”,均因工艺要求高、工资待遇低,后继无人,技艺难以传承。
随着“申遗”工程的进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老字号”渐渐边缘化的今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传统技艺是传承城市文脉的一部分。目前,这些“老字号”都在制定保护规划,如高桥镇加紧采集、制作有关高桥松饼的实物、资料,在高桥历史陈列馆展示,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朵云轩重视对木版水印的技术梯队建设,返聘退休专业技师带教新人,在关键岗位和项目上大胆使用新人,为新一代技术力量的成长提供了平台。
专家认为,手工艺技艺的保护,除了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收集整理有关“老字号”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并制成光盘存档外,更需要政策扶持,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归并和改制,争取外资、民企的协作、投资,共同开发利用“老字号”,使传统工艺得以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