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花椒:技改丰产管理初探

  花椒产业,是江津、重庆乃至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典范,已成为我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笔者认为,要做大做强做精花椒产业,“生产是基础,市场是核心,宣传是关键,加工是出路”。加强花椒后期管理,确保优质、高产,是生产基础环节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广大椒农可持续增收,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认真探索和总结。

  一、花椒基本生物学特性

  花椒,有“中国调料”之称,位列调料“十三香”之首。全世界花椒有250种,其中我国有45种、12个变种、2个变型。属芸香科,丛生多刺落叶灌木(小乔木),最适宜温暖湿润及海拔1000米以下土层深厚肥沃紫色土(石谷子),喜光、耐寒,耐旱、怕涝,萌蘖性强,耐强修剪。有红椒、青椒、正路椒、枸椒等品种,中国三大“花椒之乡”之一的江津盛产九叶青花椒。抗病能力强,但主要有锈病、脚裂病、根腐病,红(黄)蜘蛛、蚜虫、食心虫、山螺蛳等病虫害。

  二、江津花椒发展现状评估

  江津“九叶青”花椒自鼻祖之地--先锋镇1978年引种选育至今,也有近30年发展历史,已具有“八个最”,实现了“四个突破”。(一)八个最:(1)规模最大。面积50万亩,年产13万吨,收入近9亿元,居全国三大花椒之乡之首(陕西韩城24万亩,山东莱芜15万亩)。(2)品质最优。色香味俱全,据资料显示,各项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均高于其他品种。(3)品牌最响。已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12个国家和地区,享誉海内,飘香世界。(4)带动农民最多。涉及全区26个镇(街)、315个村,22万农户61万椒农。(5)产业链条最长。仅一个龙头企业就具有6条生产线、一个综合性研发机构和四大系列20多个产品,带动二、三产业发展。(6)科技含量最高。花椒精深加工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已获得6项国家专利。(7)市场前景最好。较其他地区提前30天上市,占有青椒70%市场份额,目前仍供不应求;随日化、保健、医药等精深加工产品批量生产,将实现从调味香料向工业原料跨越。(8)综合效益最佳。投资少、见效快,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备颇佳。(二)四个突破:(1)投产时间取得大幅提前。可“今栽明果”,定植18个月能见效,投产时间提前50%。(2)单产提高夺取新突破。矮化密植,集约化经营,规模生产亩产达到1000斤,比农民散户粗放经管增长40%;通过技改丰产管理可再增30%以上,最高亩产能达1600斤。(3)育苗水平获得新飞跃。企业工厂化无病毒营养育苗取代农民田间传统育种,可提纯复壮良种,提高育苗水平,提档标准生产,提升产业形象。(4)技改丰产实现技术创新。花椒技改丰产管理“二四法”,是在花椒产业发展生产环节中既矮化密植丰产技术之后的,针对花椒后期管理乏力、稳产增产提高抗逆性能、延长花椒经济寿命、促进椒农可持续增收的一项综合性新技术,着重解决了花椒生产后期管护、再续发展的实际问题。

  三、花椒技改势在必行

  但是,由于花椒种植早,加之多为散户经营,管理粗放,树势提前老化,单产大幅下滑;颗粒变小,油包减少,品质明显下降;树体变得高大,导致结果外移,果实散单不集中,劳力外出缺乏,采收十分困难,生产成本提高,还多次发生采椒摔伤人员的情况;更可怕的是严重影响花椒特色主导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和广大椒农持续增收。曾经最为壮观、引以为豪,长期作为典范样板接受上级视察和外来参观的鹤山坪东面坡老基地,完全不能够代表江津花椒产业发展新形象。凡此种种,充分说明花椒技改丰产管理势在必行。

  四、花椒技改丰产管理内涵

  花椒技改丰产管理,是对花椒不同树龄、树势和劣种采取综合性的丰产管理技术措施。一是全部伐除复活无望的病树,及时消毒清园,降低忌地系数,采取在行间替植优质规格壮苗,加强田间除草、肥水和幼树整形管理,争取定植后18个月投产,实现“今栽明果”,2-3年后速生成林进入盛产。二是对衰老树逐步改造,进行2-3次逐年回缩,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基部抽发新枝,在1-2年内更新树冠,恢复树势,矮化树体。三是对壮树采取重剪、短截、缓放和外力撑、拉、吊、压等综合改良措施强树势,同时保花稳果壮果,实现优质增产增收。四是对山椒(狗屎椒)、水椒等劣质品种,云南大红袍等其他引进种植表现不适宜的良种,以其母本为砧木进行嫁接改良。

  五、花椒技改现实意义

  一是迅速恢复树势,延长经济寿命。主要作用壮树延龄,尤其能使老树“还童”,预计延长经济寿命8年以上。二是增强抗旱抗逆,降低采摘成本。适当强剪回缩,减少蒸腾作用,加倍增强抗旱能力。去年百年不遇特大旱灾印证,技改植株在连续伏旱高温近60天后死亡率几乎为0,对比实验植株50%死亡,且存活植株次年也大幅减产。不断更新结果母枝,有效遏制锈病等病虫危害;同时方便采收,降低人工摘椒工资30%。三是促进椒农增收,避免毁椒伤农。树势一旦进入衰老期,如果粗放管理,很快败落,逐年减产30%以上,久而久之,势必导致农民信心尽失,毁林复耕;适时通过花椒丰产性技改,平均至少增产30%左右;剪除枝叶变废为宝,回收成为浴足产品加工原料,农民每亩增收100元左右,有利广大椒农可持续增收,有益推动花椒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六、花椒技改丰产管理“二四法”

  我们通过四年实践,经历“小试、中试和推广”三个阶段,总结出《花椒技改丰产管理“二四法”》。核心内容是:(1)抓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夏收适当强剪回缩;二是冬管及时摘心清园。(2)加强4次肥水管理。一是在7月20日前后10天(立秋前)左右,夏收强剪回缩后,庚即重施、猛施复合长效性的“月母肥”;二是在11月20日前10天(立冬前)左右,进行摘心疏枝、防虫清园,再施含有机质丰富的“越冬肥”;三是在1月20日前后10天(立春前)左右,勤施、薄施、追施含氮为主的“清水肥”(如清水粪、尿素兑水);四是在4月20日前后10天(谷雨后)左右适施“壮果肥”。待花谢座果绿豆大小时,立即防虫追施磷、钾肥,并每隔5--7天连续3—5次选择在阴雨刚晴天的早晚,进行根外施肥(如喷施爱迪康108微生物化肥,或2.5%的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水溶液),提高品质、增加单产和稳果壮果。(3)紧紧牢记四个时限。具体在1月20日、4月20日、7月20日和11月20日等4个时限前后10天左右,抓紧落实综合技术性管理措施。

  后记:2004年夏,随着花椒发展如火如荼,产业蛋糕越做越大,江津有关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花椒产业做大做强,十分关注广大椒农持续增收,深谋远虑,未雨绸缪,作出重要指示并拨付专项资金,要求先锋花椒老基地试点积极探索花椒后期丰产管理技术,积累花椒技改成功经验,以备今后借鉴全市全面推广。先锋镇认真落实领导调研重要指示,及时抽调在基层长期从事生产管理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功底深厚、业务技术熟悉的5名农技人员,组成科研小组进行技术攻关。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市(区)有关部门、院所大力支持帮助下,通过大家4年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实效的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