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尤其在远离城乡的偏远地区,一些乡间小店的生意日常火暴,那些在城里已经过时或者无法立足的食品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这里,人们戏称为“城里不要,农村走俏。”
卖到农村,如今已经成为一些不法经营者倾销质量低劣食品的直接理由,原因是农民对此类来自城里的食品,表现出大大的“宽容”态度。于是生产者的利欲熏心和购买者的质量意识淡薄,共同促成了农村食品市场假冒伪劣现象的泛滥。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广大农民还在延续着“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城里”的原始消费方式,“城里货”在他们心里还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一些乡村小卖部,一些价钱便宜的食品,如酱油、醋等在包装上都没有商标,类似“食醋”这样的调味品,只有大大两个印刷模糊的字和一行简单的厂名,连生产日期都没有标注,而且店主进货时根本不看保质期和生产日期。尤其是一些城里叫得响的产品,即便是仿冒的在农村也大受欢迎。
此外,少年儿童群体是农村小型售卖点的大客户,他们常被种种小食品所吸引,这也给一些价钱便宜、质量低劣的“城里不要”的食物开拓了市场。
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农村消费者购买食品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他们当中,尽管有60%的人会适当考虑食品安全问题,但是仍有40%首选价格便宜。消费观念滞后,重价格、轻安全的意识还相当严重。此外,农民购买食品既不查验相关证照,又不索要销售发票,维权意识淡薄等,使一些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三无食品、过期食品在农村市场“肆意妄为”。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国家食品监管措施不断健全,尤其是在监管机构相对完善的城市,假冒伪劣食品已经难以生存。但无法生存不等于彻底消亡,它要利用农村消费市场上仍然根深蒂固的“价格优先”理念和农民防假、识假能力薄弱的弊病,打着所谓物美价廉的旗号杀向农村,把产生各种卫生安全隐患和有害人体健康的毒素,倾销给农民,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农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同时提醒广大农民,一定要提高食品安全消费意识,把购买食品的选择标准由“价格优先”转向“质量和价格并重”,这样才能把城里无法生存的各类违法食品堵在农村市场之外,使其无处安身,彻底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