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剿苏丹红,哪一级政府也不敢掉以轻心。2006年12月22日晚,省质监局牵头,大队人马封锁了兴平市汤坊乡王堡村的所有路口,执法人员挨家查找。还真逮了个准,还真在个别村民家发现了苏丹红。
当晚,就有人通风报信,把电话打到了在西安做辣子生意的彭刚刚的手机上。刚刚大喜,心说政府早就应该下硬茬收拾苏丹红了,真假辣椒面的明争暗斗怕就要见分晓了。于是连夜晚打腹稿,第二天求人写下一副对联,字体碟子一样大:百姓贴心辣椒行,不容假货进厨房。门口没地方贴,索性找了两块长条木板,贴上,摆放在大门两边,把兴奋之情表达了个痛痛快快。
今年35岁、只上过5年小学的彭刚刚,正是辣椒专业村王堡村村民,来西安经销辣子已经20年。刚刚的“贴心二百五辣椒行”的标志就是门口那一副石碾子,从兴平搬到西安也有9个年头了。
有点儿怪。给商行取个啥名字不好,比如“满城香”,“红透长安”,“辣椒王”,偏偏叫个“二百五辣椒行”?“二百五”在陕西话里可不大中听。刚刚夫人说,这里面有个故事———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刚刚的父亲来西安做辣椒生意,或推个车,或沿街摆个钢丝床,初级阶段,小打小闹,但辣椒的质量没得说,不会掺假,不会使杂,“笨”得很,于是就有老顾客戏称老人为“二百五”。老人不以此为怪,竟点头认了。从此索性以“二百五”为旗号,卯足了劲与遍布大街小巷的假辣椒面儿争顾客争地盘。当时在兴平读书的刚刚对上学没兴趣,偷偷跑到西安给父亲帮忙。一来二去,潜移默化,刚刚从老人手里接过了辣椒生意,从老人身上学到了“实诚”二字。2002年,刚刚在四府街租下一间门面,自己起名:“贴心二百五辣椒行”,自任经理。西安从此多了一个小老板。
就跟把苏丹红加到辣椒上你看不出来一样,由于加工过程有猫腻,商人把麸皮啦、食盐啦加到辣椒面里,市民们同样看不出来。上当的次数多了,西安就有市民索性不买不吃辣椒面儿。刚刚的辣椒面儿货真价实,但经常购买、心里有数的人毕竟是少数。一咬牙,下了个狠心,刚刚雇汽车,于1999年把兴平老家的碾子搬到了西安五味什字农贸市场,现碾现卖,一时间产生一种效应,市民排队购买,刚刚曾雇两个小工帮忙,算是火了一把。
开了门面,扎下营盘,刚刚在西安的事业翻开新的一页。现在的态势是,兴平老家,老母亲、弟弟负责收购辣椒、批发辣椒;四府街门面管碾辣面儿,街对面二楼是辣椒库房,张家村一间民房里管焙辣椒。夫妇两人既是加工者,又是经营者,每天除零售外,负责给12家大饭店送辣椒面儿,兼营花椒、草果等调料。2004年,买下电动自行车。2005年,开回一辆小面包车,拉货送货,也算是鸟枪换炮了。
兴平辣椒香,西安岁月长。刚刚夫人结婚3天后就来西安给刚刚当帮手,春夏秋冬一转,在粉巷第一医院生下女儿,生下儿子。忙忙碌碌,和和美美,让老家乡亲好不羡慕。很有趣味儿的一个细节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刚刚生在辣椒之乡,在西安做了20年辣椒买卖,每顿饭恐怕离不开辣椒吧,吃辣椒是个行家吧?偏偏他的嘴巴与辣椒无缘,哪怕吃一点儿就闹心慌。刚刚夫人说,除了孩子他爸,我们三口儿一个月吃2斤油泼辣子,在五星街上幼儿园的儿子,比他姐姐的吃量更大一些。父亲卖辣不吃辣,儿子吃辣……儿子长大后干什么,恐怕让你揣测起来要费一番思量。
但是刚刚的辣椒行营生还要继续做下去。由于要给北京、山西等远地儿发货,刚刚已经设计好了一种纸箱,分20斤、10斤两种。借这个机会,他开始打起了注册商标的主意。等到上边批下来,商标就印在箱子上。箱子上的生产经营单位,当然还是西安贴心“二百五辣椒行”。“二百五”———有点儿笨,有点儿傻,不会使心眼,不会走歪门邪道。兴平人刚刚在西安的辣椒生意经,讲究的就是这个二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