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中国方便面涨价缘由为何?

  最近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日用品价格上涨的新闻不绝于耳,给人一种“你方涨罢我登场”的混乱感,随着方便面业巨头们的“同行共议”,方便面也将上涨了,而且涨幅最高达到了40%!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对任何涨价行为讳莫如深,惟恐陷入市场的报复与舆论抨击的重围。但是随着事关民生的猪肉粮油等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大环境发生微妙的变化,涨价成为企业理直气壮的成本摊薄的手段,而且加入涨价行列的企业越多,个体的道义风险越小。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由方便面始会否拉开一轮涨价行情?
  据方便面业内人士称,自2006年以来,方便面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持续到2007年上半年,仍无下降趋势。其中,占据方便面成本18%的棕榈油,从去年均价4200元/吨,猛增到现在的8000元/吨,仅此一项,方便面成本即增高11.12%。而占方便面成本三成的面粉价格也由去年的均价2.04元/公斤,上涨到现在的2.16元/公斤,由此影响到方便面成本增高1.72%。也就是说,造成方便面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棕榈油价格的上涨引发的。众所周知,棕榈油从油棕树上的棕果中榨取。马来西亚是棕榈油世界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是马来西亚棕榈油的第一大进口国。难道中国方便面上涨的“罪魁祸首”竟然是马来西亚的一棵油棕树?
  由于棕榈油可以让食品避免氢化,并有效的抗拒氧化,深受食品加工企业的青睐,我国进口的棕榈油主要用于复合食用油加工,因其沸点低、很大一部分用于加工方便面和饼干等。影响棕榈油价格的因素极其复杂,除了受到主产国产量、库存及出口量的影响,同时,由于存在油料期货交易,及棕榈油与其他油料间的相互替代关系,其价格还受到了期货交易的影响。另外,石油价格暴涨还使生物燃料概念一再提上工业化生产议程,棕榈油成为各方追捧的宠儿,油价起起落落使生物燃料的比价效应也起起落落,棕榈油价格被忽悠得不轻,价格由此而激烈波动不止。
  中国油脂加工企业在价格大幅涨落中最有效的价格风险控制办法是,套期保值。在去年甚至更早的时候有关中国应推出棕榈油期货合约的提法就有了,意在为相关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并与大马交易所棕榈油期货市场相呼应,形成世界棕榈油市场新格局。而就在各方对此观望徘徊之际,棕榈油价格已经瞬息万变。其实,就在今年3月末时,国内棕榈油的港口成交价还在4100———4300元/吨间徘徊,不到四个月就爬上了8000元/吨。也就是说方便面企业所谓的成本上涨压力,也只是在近几个月突然出现的,“苦苦支撑了近一年时间”实为夸大其词,方便面企业与高油价只打了一个回合的遭遇战,在实力并未受到削弱的情况下,就虚晃一枪跑了———它选择了用产品涨价来“对冲”风险,因为,它遇到了一个自认为千载难逢的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今年以来的消费物价指数的大幅上涨,最让群众关注的是猪肉价格的骤涨。方便面价格的上涨与猪肉价格上涨有本质的不同,后者是各地预判不力、引导乏力,出现副食产品结构性短缺,本质上是一次欠账的总爆发,而方便面价格上涨的主因在于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既缺乏产品定价话语权,又缺乏风险的与国际接轨的化解工具,更缺乏风险的担当勇气。而且选择在此时涨价也暴露了方便面行业的投机心理,在本轮涨价风潮伊始,它们选择了观望姿态,在政府的强势、舆论的打压并未奏效的情况下,开始蠢蠢欲动,试图搭顺风车涨价,正好马来西亚的棕榈油也“争气”涨到了8000元/吨,给了方便面企业一次涨价博同情的机会。
  问题是,棕榈油不是石油,不会疯涨下去,气温降时其价格也必然降,那么到时候,说涨就涨的方便面行业会不会自动把涨起的价格再“自觉”地降下来呢?或者说,有没有某个部门负责在基本面发生变化后,监督其把价格降下来呢?还不得不说的是方便面行业并不是生来就是微利行业,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经营二十余年获利匪浅的巨无霸的方便面企业,哭穷成性,总是把利益留给自己,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