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公布,7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5.6%,创下10年来单月最大涨幅,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5.4%,非食品价格上涨0.9%。由于之前公布的7月贸易顺差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专家分析,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仍存在着流动性过剩、通胀继续上升和资产价格泡沫等问题,央行下半年可能会下重手调控。
【权威发布】
7月CPI涨幅创10年新高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7月份,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最大,达45.2%,鲜蛋价格也上涨30.6%。在肉蛋禽上涨的带动下食品类整体上涨很快,达15.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油脂价格上涨30.1%,水产品价格上涨5.4%,鲜菜价格上涨18.7%,调味品价格上涨4.5%,在食品中只有鲜果价格下降12.2%。据专家分析: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肉禽蛋类的大幅上涨仍是带动CPI迅速上升的主要因素。
从八大类别看,7月份,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7%。其中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1.3%,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6.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2%。其中西药价格下降0.9%,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上涨10%,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2.3%。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4.4%。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3.4%,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4.7%,租房价格上涨3.9%。
金融数据持续高烧
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了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按年上涨2.4%,比6月份的2.5%略降。由于PPI是CPI的现行指数,PPI的下降可能显示食品价格的飞涨并没有蔓延到其他产业,这一度让市场预期央行近期内可能不会急于加息,就算加息,幅度也不会很大。但当日中国海关公布的7月贸易顺差数据却加大了市场对政府进一步宏观调控的预期。数据显示,7月贸易顺差为243.6亿美元,同比激增67%,创纪录次高。
信贷闸门仍未收紧
在CPI数据进一步走高的同时,上周三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报告也显示,7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314亿元,创出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597亿元。这表明货币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的问题仍在延续。
央行上周五(10日)发布的7月份金融运行报告显示,7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48%,增速创下自去年6月份以来的新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63%。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师张永军称,7月份M2的增速明显偏快,显示今年以来央行不断通过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收缩银根的成效并不明显,有可能会引发央行进一步收紧银根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