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刊出的《抢救保护锡城的老酱园槽坊》一文在老无锡中引起不小反响,多名读者提出,抢救老酱园槽坊除了保护它的历史遗存外,还需要保护传统的酿制技艺。眼下玉祁双套酿制技艺已成功申报无锡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的酱油酿制技艺同样值得保护。
热心于无锡文保事业的华钰麟先生指出,重视保护老酱园槽坊其实也是恢复提高"锡帮菜"及"无锡名点"的重要砝码。华钰麟称,他曾与无锡老字号"聚丰园"和"王兴记"的两位老总探讨过为什么现在的菜肴、点心的口感总不及过去。两位老总都表示,一方面现在做菜用的禽肉鱼都是圈养的,不及过去放养的鲜美;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佐料,像酱油等都是合成的,远不如传统工艺制成的酱、酒、醋的质量、口感。为此,他们提议如果无锡能恢复一两处旧式的老酱园槽坊,同时恢复传统的酿制方法,会对重振"锡帮菜"提供很大的品质保证。
原张泰和酱园分号大隆酱园的第三代传人、64岁的张寿生先生特地找到记者,说起了一段无锡酱油技术创新革新的历史。他介绍,1949年,他的三叔张新洲曾被其兄长也就是张泰和酱园的执掌人专门送到上海学习现代发酵技术,这在当时的无锡几乎史无前例。张新洲回锡后利用学到的技术,通过自己培养的菌种推出了一种速酿酱油,把传统酱油的发酵期从180天缩短到了10天。由于速酿酱油的后期发酵不完全,鲜度、色泽、香味及氨基酸态氮含量不够标准,张新洲兄弟又想办法利用在酱缸下自然加温的方式,解决了后期的发酵问题,使得速酿酱油还有一定储存优势。这种新式酱油一上市就获得很好的效益,周边地区都有人上门参观学习。当时,张新洲兄弟堪称无锡酱园业"吃螃蟹的第一人",在国内同行业中也属领先。后来公私合营,"张泰和"并入太湖酱类食品厂,张新洲出任了中心实验室主任,把"张泰和"的速酿法贡献给了国家,同时还把早期研究出的洋蘑菇培育法也贡献出来制成罐头食品出口;他利用发酵技术在无锡首次推出的酸奶,在市场上也大受欢迎。
家住沁园新村、现年89岁的张新洲老先生承认,虽然新的速酿技术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成本,但确实在口感上不及传统技艺酿制的酱油。看着眼下速酿酱油一统天下的局面,老先生提出,让酱油厂完全恢复传统酿制技术恐怕不太可能,但酱油酿制的前期工艺可以采用新方法,后期发酵最好仍使用传统的日光温室法,这样才能恢复传统酱油原汁原味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