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酱油:扶不上墙的“美丽传说”
“筷挑酱油能牵丝”成典故
据当地人说,过去的乌石酱油用筷子挑起,酱油能牵丝,像小蝌蚪的尾巴。
王世杰说,“牵丝酱油”是很多年前才有的产品,除了“牵丝”,它还有两个特征:一是斟入碗中,酱油表面“起珠”;二是酱油滴到纸上,不会渗透。“起珠”的意思是酱油表面有很多细小的泡泡,像小珠子一样,制作酱油的黄豆用量越多,酱油更浓香,表面会有更多且更细小的泡泡。
“按照传统工艺,100公斤黄豆只能做出10公斤的‘牵丝酱油’,且要晒制四五年。”王世杰说,今天的乌石酱油一般晒制一年左右,100公斤黄豆要加工成100公斤到300公斤不等的产品。用豆量越多,酱油等级就越高。例如,用100公斤黄豆加工出来的100公斤酱油,口味纯正,每公斤可卖十四五元;用100公斤黄豆加工出来的300公斤酱油,酱香清淡,每公斤仅卖四五元。
王世杰近年改进传统晒制方法后,创造了属于他的两个典故——夜摸陶缸烫手;白天不“掀被”,晚上不“盖被”。
传统晒制酱油离不开“大块头”陶缸。“以前,盖住陶缸的盖子也是陶制的,不利于吸收太阳热量。”王世杰介绍说,现在他用5毫米厚的玻璃替代陶盖,效果果然不一样——到了夜晚,把手伸进陶缸,仍会烫手。经测试,陶缸里的温度超过60摄氏度。这是用陶盖晒制酱油所不能达到的。
传统乌石酱油的“嗜好”之一就是希望天天晒太阳。在“陶盖年代”,工人要在白天打开陶盖,让缸里的酱油晒太阳,晚上盖上陶盖保温,翻来覆去地做,很累人。玻璃盖替代陶盖的另一好处就是省了白天掀“被子”、晚上盖“被子”的麻烦。
乌石人用当地酱油调味,还有一个小诀窍,就是往酱油里倒一点花生油,吃起来更香。
“酱油代表”计划弃旧业
在乌石,现存比较大的酱油企业有乌石供销社酱油厂、桂南酱油厂、龙井调味食品厂等。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乌石供销社酱油厂、龙井调味食品厂两企业的老板都表示,自己不想干了。
今年53岁的蓝健,可谓乌石酱油的代表。1979年,蓝健进入乌石供销社酱油厂工作。1994年至今,蓝健承包乌石供销社酱油厂已有15年。此前,是蓝健的父亲承包乌石供销社酱油厂。蓝健的祖父更值得一提。《广西传统食品》一书记载乌石镇有4家老资格的酱园,即“大成酱园”、“四而酱园”、“兴隆酱园”“深纪酱园”,其中“大成酱园”、“四而酱园”较有名气,而“四而酱园”就是蓝健的祖父开办的。新中国成立后,这4家酱园合并成规模较大的国营厂,就是蓝健现在经营的乌石供销社酱油厂。目前,该厂依然是乌石酱油销量最大的厂家。
面对今年4月30日承包期到期,蓝健为何不愿继续经营呢?他说,他的妻子住在南宁,夫妻两地分居多年了,而且他的年龄已过半百——这是他决定“退休”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蓝健的子女都不愿接班干这一行;第三个原因则是该厂虽然经过QS标志市场准入制度的锤炼,但仍处在传统经营模式之下,所产“木龙井”牌产品影响力依然不高,销售渠道也没有扩展,每年的产量停顿在300吨左右。
“躺在安乐窝里沾沾自喜”——蓝健认同外界对乌石酱油行业的这一看法。
王世杰是1990年创办龙井调味食品厂的,申请了“红石”、“龙井”两个商标。5年前,他也对自己的厂子抱有足够的信心。可是,跟5年前相比,该厂现在的年产量几乎没有变化。近5年来,该厂的年产量一直停顿在几十吨。“这已足够了。”一年之后满60岁的王世杰说,以前,他购买货车,一车一车地拉到外地卖酱油,那时销量不错;现在,他把货车弃在家里,也不再派人出去推销,只等顾客上门要货。每到春节前夕,他的顾客就络绎不绝,包括北京、上海等地的顾客。
这几年,王世杰想过找接班人。但让他灰心的是,自己的儿女都不愿接班。如今王世杰的计划是,做到2010年就卖厂。
个别新投资者另有企图
乌石酱油名气与它的传统经营模式很不相称,不适合发展需要,为此吸引了不少新的投资者。但是,新投资者往往只放“雷声”无“雨点”,或者另有企图。
陆川县酱料厂、乌石供销社酱油厂、乌石企业酱油厂3家老企业,现在剩下后面两家。陆川县酱料厂是2003年停产的,厂房拆得差不多了。“2005年,有个老板计划盘下这个厂,经营‘古井泉’牌酱油,后来因筹不到足够的资金而放弃。”王世杰说,实际上,这位投资者是想借投资之名要贷款。
乌石镇宣传委员陈振东说,目前对乌石酱油有投资意向的老板有两个,一个是玉林的老板,一个是南宁的老板。玉林老板计划在乌石征地1000亩,建成一个现代化酱油生产基地;南宁老板则计划利用乌石酱油传统加工资源,打响乌石酱油品牌,向全国推广。但遗憾的是,这两个老板今年一直没有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