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协会执行会长专题 > 文章内容

中国调味品产业的发展及行业协会的作用——中国调味品协会会长  卫祥云

各位老师、同学们及关注这次讲座的朋友们:
  大家好!
     感谢北京大学博士生中国社会学研究会的邀请!
     调味品是大家生活的必需品,所以今天我们这个讲座非同寻常,过去我们大家都不认为调味品怎么重要。但是今天调味品的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行业,登上了大雅之堂。现在大学生关注的是什么?你们上完本科之后,再读研究生、博士、博士后,但毕业之后都会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找工作,二是找对象。关于找工作,我将在后面讲到行业协会的发展时与大家共同探讨。我们先来探讨“找对象”的问题。大家对此一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但是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句话。一句话是“上得厅堂”,一句话是“下得厨房”。何谓“上得厅堂”?即男人长得比较帅气、比较酷;女人长得比较漂亮、性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表面现象而已,指的是人的外在标准。何谓“下得厨房”?它是指内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如何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这就关系到如何认识和选择调味品。市场上的酱油有生抽、老抽;食醋有陈醋、香醋;调味料有味精、鸡精,有蚝油,形形色色的调味品,就看你会不会用?如何选择。如果不重视选择,你的菜就做不好,菜做得不好,就影响到个人的幸福生活。通俗地说,这就是调味品的重要性。
     根据我国调味品“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少盐多醋”和“多食酱油”的消费特点。我们在选择调味品时,要以一定的标准作为区别。酱油也好,食醋也罢。质量好坏如何区分?香醋与陈醋有何区别?米醋和香醋有何区别,生产工艺怎么样?选择标准又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说明,调味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调味品很重要。没有调味品,我们就吃不好,睡不香。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我本人当了20多年国家机关公务员,从办事员干到某个行政司局的司长,从来没有感到像在调味品行业协会工作时如此有成就感。我自己曾戏言,别人都说人的生活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我认为还应该加上一个,那就是调味品。首先,让我们大家了解一下我国调味品产业发展的历史:
 
     一、中国调味品产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调味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应该说在5000年以前,就有了“制盐”的生产。大约在3600年前就开始用盐加工调味品,形成了“甘、咸、苦、辛、辣”的“五味之说”。据可靠的历史(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记载,中国的酱油生产技术最迟在汉朝就已经趋于成熟。最有代表的就是“豆豉姜”(生姜用豆豉腌起来)的生产,然后用“豆豉姜”来做青酱,青酱的出现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然而,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对生产力的束缚,调味品行业一直处在古老的自然发酵阶段。
一直到解放战争初期,我国也只有上海、天津、北京、济南、青岛和东北地区有几家属于私人经营的小型调味品加工厂,生产工艺也以传统的手工作坊为主。新中国成立初期,调味品生产仍然是一家一户、走街串巷的小作坊,前店后坊、沿街叫卖。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束缚了我国调味品行业的发展。
     具有标志性的是到1956年的“公私合营”时期,当时主管老百姓必需品的商业部对全国调味品经营提出了“发展生产、保证供应、稳定价格”的方针和“地产地销为主,外地调剂为辅”的发展方向。全国初步形成了商办工业系统的调味品产销体系,开始由手工作坊向工业化管理转变。到1975年,商业部召开了全国调味品工作会议,提出“就地生产、就地供应、讲究卫生,不断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产销工作方针。从此以后,我国调味品工业开始由前店后场走向工业化,这是我国传统调味品工业的一次历史性的转折。也就是在同一年,调味品系列产品开始制定全国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即由当时轻工部、商业部、卫生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并注重调味品生产工艺的改造和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当时还在中国科学微生物学会下成立了中国酿造学会,编辑出版学报《中国酿造》以及《中国调味品》杂志。同时还成立了全国调味品技术协作组,起到在行业内交流信息和技术推广的作用。这是我国调味品产业工业化的开端,也是序幕。
     如果我国调味品行业的发展是一幕波澜壮阔的话剧的话,此时序幕才刚刚拉开。调味品产业的真正大发展和繁荣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商办工业的报告》,这是我国调味品产业从历史走向现代的开端。
关于调味品的历史,还有很多典故、传说,也还有许多历史上的老字号。在此我就不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但“推陈出新、薄古厚今”,则是我历来倡导的。我国调味品产业只有继往开来,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中国调味品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发生了两次重要转变,这两次转变至今依然没有结束:一个转变是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凭票供应”的历史基本上成为过去;二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其特点就是食品消费在生活必需品中的消费比重下降,就是恩格尔系数下降,但食品消费的支出比重却在上升,即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过去我们讲“温饱”,要求不高,“吃饱”就行;现在我们讲“小康”,不但要“吃饱”,更要“吃好”。在这种消费趋势的带动下,我们的食品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在食品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调味品逐渐成为食品工业增长和城乡居民消费的新亮点,地位越来越重要。
     现阶段我国调味品产业发展变化有三大特点:一是调味品已经成为我国餐饮业繁荣发展和提高品质与档次的必备品。许多品牌饭店、酒店和招牌菜都离不开独具特色的调味品。调味品在餐饮业消费中的比重,正在突破10%的临界点,有的甚至达到了餐饮消费的20%。即餐饮业每消费10元钱,其中就有1元钱用于调味品消费。调味品对餐饮业的推动,有些是可以直观看得见的,有些是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可以说,调味品赋予菜肴“色、香、味”的作用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占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调味品正在成为餐饮业市场的“杀手锏”。二是调味品成为引发“厨房革命”和“方便食品”升级换代的主要元素。我国城乡居民的厨房消费过去主要是米、面、油及其制品,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水产品和蔬菜的比重有了提高。而各种主食和菜肴的花样翻新,主要体现在调味品的选用和使用上。火候和刀工固然重要,但家庭消费则是口味第一,甚至可以说口味是补充营养和能量的前提。如果营养食品、功能食品的味道不佳,就不会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三是当前调味品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原辅料。很多调味品既是终端的消费品,也是食品加工的重要原辅料,具有中间产品和食品添加剂的功能。比如香辛料,作为最终调味品的用途比较有限,功能相对单一,而作为中间原料其用途和使用范围就扩展了许多。同时调味品与鲜味工业的融合和快餐行业的结合,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变化无穷的美味佳肴,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产品本身的附加值。举个现实的例子,现在市场上有两种方便面:一种是油炸的,一种是非油炸的。但是,不论是油炸还是非油炸,好吃不好吃的关键是它的调味料怎么样——调味料决定了一个产品能不能发展。再比如,过去我们走亲戚看朋友都拿糕点、月饼和甜品。现在呢,要拿面包和饼干、海鲜食品。而现在的饼干口味已不再是传统的甜味,而是葱油味、烧烤味,那是因为里面加了酱油粉,可见调味品的花样翻新,对我们食品工业的发展多么重要。
     关于调味品“味”的定义,我曾写过一篇《大力弘扬以“味”为中心的中国食文化》的短文竭力推崇“味”的功能和效用。我国餐饮业特点与西餐业不同之处就体现在传统的中国“味”上。任何与味道相关的产品,都与调味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味”是食品工业的中心议题,是餐饮业和家庭厨房革命的中心内容,是食品产业开发新产品围绕的重点和中心。市场上消费者购买和食用的食品都有其独特的味道,风味别具一格、百花齐放,成为中国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调味品作为食品中的另类,更是形成了人们须臾离不开的中国味。
     我们目前所有食品都和独特的中国味密不可分:白酒的味道是醇厚绵甜,回味无穷,其中浓香型的特点表现为甘醇,酱香型的特点表现为厚重,清香型的特点表现为浓烈;啤酒的味道是清爽适口,清新宜人;黄酒的味道是醇和爽口,余味悠长;饮料的主要味道是沙甜,但可口可乐味道浓烈醇厚,而雪碧则是清爽淡雅,最近几年又十分流行酸中带甜的果醋饮料。日本现在比较流行醋吧。年轻人不愿意到酒吧消费,而愿意光顾醋吧,品尝甜中带酸、酸中带甜、更有味道的各类果醋饮料。再比如,中国传统的豆腐本身没有味道,而麻辣豆腐却留传至今。以豆腐为主要原料的各种豆制品正是添加了各种调味品才丰富了人们的餐桌和休闲消费。
     调味品的味道更是千差万别:酱油的味鲜美、醇厚,鲜、咸、甜适口;而食醋的酸味柔和,回味绵长;味精是具有特殊鲜味的调味品,且鲜度极高,主要用于食品增鲜和增味;而鸡精调味料除鲜味外,,还要求鸡香味纯正、口感和顺;用于烹调的调味料酒,其特殊功能是去除食物中的腥味和膻味等不良气味。鲜美的骨汤和特殊的香辛料组合而成的调味品是方便面吸引消费者的“绝密武器”。在早期方便面进入中国的研讨会上,我总结了方便面消费的两个特点:一是在人们生活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方便面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但是它的消费群体不是高端人群,而是普通大众;二是方便面要达到充饥解饿的食用效果。但是当时调味包少有荤味,我们就提议在加入酱油的同时加入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等,直到后期出现了大块牛肉方便面的研制开发。传统熟肉制品的“老字号”靠的是老汤的“味道”,而新型火腿肠则有烟熏味和烧烤味等多味之分。肉类罐头中有一种产品叫“豆豉鲮鱼”,在市场上畅销不衰。正是因为有了传统豆豉的调味加工,才会被人们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糕点、饼干和糖果的传统味道多为甜味,现在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饼干就有葱油味、奶油味和芝麻味等;糖果则有清香、浓香、怪味之分。日本还有一种“酱油”糖,吃起来有点酱香味,味道特别宜人。现在市场上还有很多小食品适用于旅游、休闲和在娱乐场所消遣之用,其味道更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有的是涩味,有的是怪味,有的就是说不明道不清的调和味。我们调味品企业应该时刻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再转化为消费者的现时需求。这是调味品企业家应该承担的光荣任务。过去人们常把“鸡肋”形容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下脚料。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鸡肋”,只要将其赋予特殊的味道,就会“食之有味”,会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最近在北京的餐饮市场上盛行一种叫“鸭脖子”的酱味小食品,骨头居多,可食部分较少,但是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欢迎,就是因为其特殊的口味为人称道,这充分说明了调味品的功能起了很大作用。
     由于以上原因,目前我们调味品产业的发展和生产市场呈现出以下5个特点:
     1.产销量稳步上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调味品花色品种不断丰富,市场空前繁荣;
     2.原有商办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和破产等途径,正在从调味品产业中退出,一部分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尤其是我国民营调味品企业发展十分迅猛;
     3.企业与行业之间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
     4.生产工艺技术不断改进,设备升级换代加快,来自德国、欧洲、日本、美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工艺都在我国 “开花结果”;
     5.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加强,调味品行业由过去在食品工业的“排不上队”,“找不到位置”,到现在引起国务院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比如第一批国家实行市场准入的产品就包括调味品。
    当然,随着我国调味品行业的迅猛发展,与国际水平相比,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在食品工业中,调味品产业水平不高。我国的食品工业,从乳品工业到饮料工业,到啤酒工业,所有的设备,不是引进的,就是合资的。而我国调味品产业设备仍然以国产化为主。这充分说明了调味品产业的国际化较低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值得大家深思和研究。
    2.企业生产的集中度低,重复建设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种现象在一段时间内还将延续。
    3.食品市场消费体系信用程度较差,假冒伪劣商品短期内难以消除。这和我国地区差异及贫富差距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4.市场监管的任务比较繁重。比如近年来沸沸扬扬的“苏丹红”事件和“酱油氯丙醇”事件等。
 
     三、中国调味品产业发展展望
     由于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常常是从消费者的角度,生产企业的角度,科研单位的角度,教学的角度,所以有不同的要求。我对中国调味品产业发展展望,仅供大家参考:
     1.我国是调味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这是中国餐饮业的悠久历史和中国市场的特性决定的。加之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增多,调味品的用途和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由此给我们调味品生产企业和调味品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我们调味品企业的企业家提供了很多用武之地。同时,也给我们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和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提供了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在国内有的调味品企业已经做得很大,年产值达到几亿、几十亿元人民币。中国有13亿人,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调味品消费市场无法企及的。近年来,由于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和在全世界逐渐普及,调味品的消费量在猛增。西方餐饮业的变化和发展也或多或少的带动了中国调味品产业的发展,过去只在中餐中使用的酱油现在在西餐中也有应用。比如由于日本“怀石烹饪法”的引入,法国大餐也开始使用酱油作为调味品。这是我们东方调味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都给中国调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传统调味品工业化和复合调味料产业化的步伐在加快。关于传统调味品工业化和复合调味料产业化的问题,我在参观香港李锦记和联合利华公司在荷兰、英国调味品企业后曾谈到过 “传统调味品工业化和复合调味料产业化”问题,在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食品杂志和报纸都做了转载。什么叫“传统调味品工业化和复合调味料产业化”,我认为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已经形成产业的传统调味品,如酱油、食醋,重点是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而复合调味料作为新生的终端产品还未定型,应该在先发展成产业后再逐步实现工业化。
酱油、食醋等传统调味品如何实现工业化,这在我国的步伐并不快,原因很多,我认为产权不清是制约我国调味品产业工业化过程较慢的原因。比如,酱油发源于我国,但是率先实现其工业化的国家是日本。龟甲万作为家族型企业发展了300多年;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过十几年的时间。我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如果我们调味品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楚,就很难作大作强,形成品牌,占领中国,走向世界”。
     今年3月第三次访问日本后,我深有感触写下了如下感言:“日本最大的豆酱厂座落在一座风景秀丽的半山坳中,清新的空气中散发出阵阵泥土的清香,与车间飘出的酱香浑然一体,闻香顿足,久久回味,使人不想离开。尤其是主人升起的五星红旗在微微寒风中迎风飘扬,使我们倍感主人的好客和同行的亲切。日本最大的酱油公司在野田乡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富丽堂皇的装饰引人进入装满各种酱料的酱文化研究所,使人产生对传统酱文化的神奇向往。在一个风光秀丽的小豆岛,居然有20多家大大小小的酱油厂,各具特色,荣辱与共,位居日本第五的“金”字酱油株式会社就座落在烟波浩淼的大海旁,当我们参观其酱油生产车间时,不仅仅闻到的是扑鼻的酱香,更伴有海风吹来的清新气息,稍不留神,一阵海浪袭来会打湿你的皮鞋,使你感到与天地同在,与酱厂共荣。”这是我这个不善言辞的人的切身感受。我们调味品的工业化与日本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虽然我们的调味品产业历史悠久,但确实是落后了,所以我们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要给我们企业家提供可靠的、可以借鉴的、有价值的资料。因此我给传统产品工业化的定义是:“原料纯正、工艺合理、布局紧凑、衔接有序、保证品质、前后一致、可以复制、标准工作、贯穿始终”,在业界引起了很大共鸣,许多企业家、学者都就这个定义与我探讨。
     关于“复合调味料的产业化”是一个大课题。传统调味品已经定型,已经形成一个个产业,重点是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而复合调味料作为新生的终端产品还未定型,应该在发展成产业后再逐步实现工业化。这个概念有点晦涩难懂,是需要生产第一线的人共同研究探讨的。什么是“终端产品”,终端产品既不是中间产品,也不是半成品。我们所讲的终端产品是指消费者在市场上能够购买的商品。打个比方,你不可能到市场上去买“氨基酸、柠檬酸、谷氨酸纳”等;而是买“酱油、味精、鸡精”等。而目前我们开发的许多复合调味料还没有形成“终端产品”这个概念。最近中国调味品协会正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制订《调味品分类》国家标准,就是按照“终端产品”的原则进行分类。过去我们的标准有的按照工艺分类、有的是按生产技术分类、甚至还有按生产原料分类,但是都不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至于适用于教学和技术研究的分类则另当别论。
     3.我国调味品生产技术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放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上,即以应用研究为主。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生产企业的任务比较繁重。所以要搞好中国的调味品企业,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要把传统工艺当成高新技术和不可改变的信条。有些科研院所、高校向媒体公布的所谓的酱油生产新技术,实际上已经是过时很多年的技术。这种现象出现是目前我国教育与实际脱节的一种悲哀。二是要明确技术不等于产品,产品不等于商品,商品不等于市场,没有市场的技术不是真正的技术。三是高科技如果不与市场相结合就不会有前途和出路。科学研究需要企业家的关心和投入。这关系到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但企业家首先要将企业搞好,如果在自己的企业都搞不好的前提下谈社会责任,多半可能是空谈。
     4.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如何进行调味品行业的品牌建设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就在10月下旬,我们刚刚组织召开了2006年度的“调味品重点企业品牌建设恳谈会”,与会代表都是调味品行业内的重点骨干企业。每年我们都会组织调味品行业的企业家们共同探讨如何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持续发展的竞争力,研究我国调味品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入交流。
     5.注入现代营销理念,不断提升调味品产业的竞争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调味品行业已经由过去的“地产地销”转变为“全国销售”为主。在调味品行业,近年也涌现出一些在营销方面做的好的专家和企业家。比如,湖南加加集团用了不到10年时间,从100多万发展成为年产值10多亿元的现代调味品企业。再如,广东的“海天”公司由原先以生产酱油和蚝油为主的企业,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25亿元。而且提出了2010年向“双百”进军的目标:即年产100万吨酱油,实现100亿元销售额。可见,调味品生产和市场发展的前途是比较广阔的。
 
     四、中国调味品行业协会的工作
     中国调味品协会作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在推动调味品行业的发展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行业协会的发展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是相互对应的社会需要的经济组织。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NGO研究所,近几年十分关注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行业协会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更多的理论问题不多讲。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情况。
     1.社会组织的分类
     目前的社会组织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政府组织,如政府、人大、法院、政协等具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二是非政府组织,具体分为公益性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和环保组织等;互益性组织,如行业协会和民间商会等;三是企业、如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等。
     2.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
     一是具有特殊职能并具有一定官方性质的行业协会和商会。其特点是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与行业协调职能,有法律赋予的必要的行业调控手段,有较为稳定的财政拨款和事业经费,和现行的国家行政机关业务有所交叉。有的协会政会合一;有的协会工作人员还具有公务员的身份,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足球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和商务部系统的进出口商会等。
     二是半官方性质的行业协会。这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政府行政机构的职能转变,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行业协会。其成立之初,即注册登记时具有半官方性质。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这类行业协会已经基本没有行政管理职能,正在按照民政部的《社团管理条例》走向民间和独立,成为独立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在某个行业发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食品行业的八大专业协会和中国调味品协会都是属于这一类协会。这一类协会具有以下特点: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独立的行业管理体系,在某一行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行业协会自身改革加快,组织机构不断完善,社会中介特色日趋明显;协会领导人的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协会理事会的治理构架日趋完善。
三是指自下而上,由自然人或法人发起成立的有关协会和商会组织,属于民间自发组织,如温州的打火机协会、上海炒货协会和国际协会组织在中国的分会或办事处等。
     3、中国调味品协会的建设情况:
     一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确定了协会工作的“一、三、五”工程。
   “一”是确定一个目标。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承前(部门管理)启后(行业管理),理清思路;承上(各级政府)启下(各类企业),理顺关系,千方百计做好调味品行业管理工作,为中国调味品工业发展振兴和走向世界而奋斗。“三”是“三个一流”,即建设一流协会,全力建设中国食品工业领域唯一的调味品行业国家一级协会;提供一流服务,为调味品工业企业提供生产、技术、工艺、产品质量标准的信息咨询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全方位服务。凡是会员和企业需要协会做的工作,都会按照民政部关于协会建设有关规定以高度热情和耐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培养一流人才,按照“人尽其材”的原则,按岗设职,因事聘人,定向进行目标培养,全面提高协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五”是五项建设: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实力建设和文化建设。 
     二是行业协会要正确定位,依靠优质高效服务,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协会工作要“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要工作“到位”。在提高中国调味品协会在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协会的话语权。比如:协会在1999-2000年中国酱油出口欧盟事件中,与欧盟有关组织和协会积极协调,解决我国酱油出口欧盟受阻问题,维护了我国酱油出口欧盟事件中的优势地位。并根据我国调味品生产和市场现状,提出制定了《酿造酱油》、《酿造食醋》、《配制酱油》和《配制食醋》分类标准,并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颁布,既起到了指导生产,引导消费的作用,在业界和消费者中形成了很好的影响,使消费者能够享有消费知情权,得到了国务院等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表扬。
     三是接受政府部门的委托,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良好合作,完成行业管理的各项工作。
     包括国内国际的交流,也包括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还包括铁强化酱油的推广。面对像苏丹红一类的事件,如何稳定消费者对调味品市场的情绪,如何处理行业纠纷等工作,中国调味品协会所做的工作,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是大力推进协会的内部改革,不断增强协会活力。
     近年来中国调味品协会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方面是协会理事会的机构改革。今后的调味品协会,将由企业家唱主角,通过两到三届约10年左右的时间,使协会会长过渡到由中国调味品行业的企业家担任,同时负责协会运行的经费。另一方面是协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的职业化,借鉴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经验,将协会和秘书处的工作进行细化,设立总干事和付总干事。负责协会发展的业务工作。对于专职人员,尤其是秘书处人员工作的激励与改革,目标是要使协会工作人员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即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同时,又为其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培养成材。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协会希望有志青年到协会工作,以使协会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今天是我本人第三次来到北京大学。第一次是刚到北京工作时,慕名来北大参观;第二次是2003年儿子考大学,为了沾一点北大的灵气,全家来到未名湖畔;第三次是今天有机会站在北大的讲台上,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调味品产业的发展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借此机会我很高兴奉献昔日的两首打油诗与大家共勉。一首是送给我儿子的,即“与北大失之交臂,不等于前功尽弃,是金子总会发光,胜败乃兵家常事”,很显然是鼓励他在没有上北大的情况下不要气馁。还有一首今天送给在座的同学们正合适:“上北大你我同喜,不等于一劳永逸。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同学们,继续努力。
     谢谢大家!
 
                                        2006年11月20日· 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