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开锅做饭,没有不用到酱油的,所以酱油永远不愁销路。”这是鹤山市东古调味食品公司董事长任权泮对酱油市场的评价。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民对调味品的质量、口感要求也越来越高,鹤山酱油市场随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连日来,记者走访了鹤山沙坪多家大型超市,发现酱油货架上品牌众多,颇有“群雄割据、相互混战”的景象。
穿“金”戴“银”称“王”道“极”
在鹤山沙坪华客隆购物广场,记者看到在酱油等调味品货架上,一般都摆放着10种以上的品牌,而每个牌子至少有五六个品种。以最为常用的酱油为例,货架上的商品名堂不小,国家、省、市或行业著名商标随处可见,此外还有许多商品上写着“老字号”、“秘制”、“金装”、“极品”、“调味王”等,可谓穿“金”戴“银”,称“王”道“极”,乍看起来个个“身价不菲”。
据了解,广东是全国最大的酱油生产基地,以产地为例,广州以及珠三角(主要是江门、佛山、中山等)的品牌占了80%-90%,其中包括东古、李锦记、味事达、海天等。
据鹤山华客隆购物广场的魏刚经理介绍,其实,不单酱油,整个调味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是近年来食品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
魏刚告诉记者,酱油市场的局面在鹤山尚算稳定,本地品牌东古酱油占据一定优势,海天、加加和李锦记也分享着一定市场份额,但是调味粉、调味酱、辣椒油的品牌竞争就显得有点杂乱。他说:“以面豉酱为例,东古、李锦记、海天等大品牌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且旗鼓相当,斗得难分难解。”
魏刚告诉记者,哪个牌子的酱油受消费者欢迎从货架上就很容易区分开来。他说:“因为调味品都摆放在一起,消费者往往在购买的时候货比三家,最后选择合心意的调味品,哪个产品在货架上摆放凌乱,或者是剩货少的,一定就是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
“门面功夫”很重要
食品行业,消费者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质量了,但是对于酱油这一调味品产品,除了要有良好的品牌支撑以外,“门面功夫”也是非常重要的。
据魏刚分析,这主要是因为酱油品牌众多,竞争激烈,行业传统上习惯把产品在原料、工艺上的卖点放在产品包装上,让人一目了然。其次,许多酱油品牌都是老字号,获奖较多,这也是消费者直观地了解一个调味品质量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吸引消费者,自然要把这些“门面功夫”做足做好了。好像东古一品鲜酱油就把“中华老字号”和“荣获‘98’国际食品(广州)博览会金奖”的称号放置得非常醒目。
除了传统的玻璃瓶装以外,近期各个品牌也推出了塑料瓶装的酱油。魏刚告诉记者,由于塑料瓶装酱油在价格上较为实惠,所以市场反映良好。记者留意到,同一品牌、同一档次、容量接近的酱油,塑料瓶装比传统玻璃瓶装能便宜10%左右。至于塑料瓶装酱油开瓶后的保存期限问题,魏刚认为和玻璃瓶装的差异不大。
品牌之间价格差异大
虽然酱油不属于高消费商品,但是不同品牌之间的产品也会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记者在货架前看到,容量相同的不同牌子的酱油,价格有时竟然相差约50%。
魏刚告诉记者,东古、李锦记等品牌走的是中高端路线,以目前售量较大的1.8L塑料装东古酱油生抽王为例,价格是9元,已经是这个品牌中价格较为低廉的产品了,但是较其他走低端路线品牌的酱油,价格仍然高出40%以上。
由于酱油行业“等级森严”,有“头抽”、“双璜”(两次酿造)、“天顶”、“特级”、“金装”等多种区分,更加加大了酱油市场价格的不明朗性。魏刚告诉记者,这些名号,有些突出的是工艺、有些突出的是品质,消费者需要仔细区分。他说:“现在不少品牌的酱油都注明是采用‘第一道酱油精华’的‘特级’品,如果质量等级为一二等或以下,那么即使‘称王称霸’,也难掩稍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