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传统的产业,调味品从上世纪60、70年代到现在的2010年,几十年的光阴,让这个产业变得丰富而鲜活。可能没有谁想过要去梳理一下在生活简单而平淡的三十年前,家家户户都用什么调味品?直到《新食品》杂志社将要在行业中推出——“创新成就财富”这样的大型活动。在创新泛滥的今天,什么样的创新才有生命力?怎样创新才能直达财富之源?
梳理调味品行业发展的三十年,或者能给您的创新思路一个清晰的放心。
三、四十年前,调味靠什么?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质和调味品的多样性。因此,无论是星级酒店还是普通家庭的厨房,都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各种用途的调味品,就酱油和醋就可以分出好几种,什么红烧酱油、凉拌酱油、饺子醋、米醋……更不用说各种酱汁、香料粉等等。
而在三四十年前,中国的很多家庭都只有老几样——油、盐、酱油、醋、味精、糖。
那时,由于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物质不丰富的情况下,人们对菜的口味也没有更高的要求。从乡镇到县市,都有规模不大的酿造厂、酱园厂、榨油厂。以四川为例,这些集体公有制小厂生产的产品不外乎就是酱油、醋、油,而且销售方式都是以散装销售,完全没有产品的包装、品牌的概念。即使四川人炒菜离不开的豆瓣,也是家家户户到了夏天辣椒收获的季节,自己家里用铡刀剁的;豆腐乳也是自己制的。
在我的记忆里,成都当时最有名的调味品就是太和的酱油、豆豉;海会寺的豆腐乳。然而这样的老字号不是人人都消费得起的。在哪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相比粮油供应,调味品只能是生活的配角,一些贫穷的家庭只买得起盐,连消费散装酱油都是一种奢望。
单一产品没落的背后
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味精开始广泛在中国的普通家庭中流行,并成为最重要的调鲜品。这个在1908年诞生于日本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后,成为现在各种各样的复合调味品最重要的基础原料。
味精:在升级换代中纠结
以前,中国的味精有名的品牌有菊花、天厨、飞马等,基本上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调味品。随着消费者对味精的深入了解,有一种论调在消费者中传播:“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在加热到一定程度会分解出对人体有害的一些物质,如果过量食用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在消费观念上自然会产生动摇,此刻一种新的产品诞生了,它就是鸡精。
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品,它的基本成分是含有在40%的味精基础上,加入助鲜剂、盐、糖、鸡肉粉、辛香料、鸡味香精等成分加工而成。这种产品在使用时与味精没有什么区别,很快在市场上推广开来。而在中国创造并倡导鸡精使用的企业就是太太乐。这个鸡精的创始者在最近的十几年也收获了其创新的成果——该品牌成为中国鸡精销售的冠军,大概占到全国的50%。而当时在四川地区非常有名的飞马味精因为改制并入重庆昊元集团,而集团按照发展规划,转而开发养士多鸡精,而飞马味精则淡出家庭消费市场,主攻餐饮酒店的大包装供应。
在鸡精高速发展的时候,有人在讨论“鸡精会不会替代味精”?当然,对于这一命题是没有确定的答案的。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会第19次会议宣布,味精是一种可靠的食品添加剂,除一周岁内婴儿外,其他年龄段的人都可食用。这次为味精证明,也带动了更多以生产谷氨酸为主的厂家对小包装产品的开发热情,如近年做得风生水起的梅花、莲花、阜丰、伊品等味精品牌。
豆瓣: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转身
在川菜的制作中,豆瓣有“川菜之魂”的美称,这足见其重要性。然而这个以前主要是家庭自制的产品,现在则被工厂推出的成品所替代。豆瓣作为四川特有的一种调味产品,其实是辣椒酱+蚕豆等通过暴晒、装坛、密封而成,广泛用于制作各种川式菜肴。目前以郫县豆瓣的产销量最大。而在20、30年前,在四川最有名的还是资阳的临江寺豆瓣。
记得孩提时代,父亲出差,总会给我们带回来一两筒纸筒装的临江寺金钩豆瓣,揭开盖子,一股鲜香清爽的辣味直灌鼻腔,在缺少美味的年代,金钩豆瓣就是我最爱的美食,那它就白米饭,轻轻松松吃两碗。这种滋味至今记忆犹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各样的豆瓣粉墨登场,从散装到纸筒装,到现在各式瓶装、袋装,形式的改变让产品更加丰富。而口味上也有很多创新,比如丹丹的回锅肉豆瓣、比如高福记的红油豆瓣、烧菜宝、饭扫光等都是豆瓣的升级换代产品。
袋装酱油,故人西去
在以前,家家户户都有酱油瓶、醋瓶和油瓶,因为那时候这些产品都是以散装的形式在销售,这就是在中国存在了很长时间的酱油铺子或者调料铺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营销的推进,“小包装、品牌化”的概念极大地丰富了企业创新的想象力,到了20世纪之后,酱油、醋、糖、盐等调味品成了最基础的调味品,各种细分产品、复合产品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美食、美味的追求。
就拿传统的酱油来说,从老抽、生抽到现在的各种营养酱油如铁酱油、儿童酱油,再到各种味极鲜、鲜味王,酱油的作用从简单的增色、增鲜上升到增加营养。
从散装酱油到瓶装酱油的过程中,还有一种袋装酱油。因为采用塑料袋为包装,存在运输、储存等诸多不便,而且保持效果比较差,再加上“配制酱油”等带来的负面新闻,大家对价格低廉的塑料袋装酱油也存在着诸多疑虑,因为,很快看上去干净卫生的瓶装酱油又占据了市场的主流。从包装上来说,各种安全、环保、卫生的瓶装酱油代替了袋装酱油、散装酱油,这些产品的消失,也是顺应了消费者的消费潮流。
在笔者看来,或者只有适合消费形态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