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蒜主产区蒜价调查
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农户必然受伤害。市场低迷时,农产品收购价低得可怜,农户直接承担损失。价格上涨时,农户获得的利润并不相应增加,其一,屡次农产品价格上升,利润总是直接作用于流通环节,传递到农户手上的利润增加总是有限;其二,农户的生产行为相对价格变化总是滞后的,产品在价格顶峰大量抛入市场的,往往不是来自农户,而是来自产品的囤积者。因此,如何保护弱势的农民,避开这种剧烈的价格波动获取稳定的收益,是政府需要思考的。
2009年以来,大蒜涨价的新闻充斥国内各大媒体。在零售价格突破每市斤7元大关,几乎相当同期肉价时,日常用作调味蔬菜的大蒜被冠以“疯狂”二字,并荣升至果蔬类的“贵族”,很是让市民承受不起!陕西省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产蒜区,秦川大蒜享誉国内外。记者在今年陕西省大蒜即将采收之前,近日来到陕西省大蒜主产区兴平、武功就蒜价进行了调查。
种植面积锐减市场供求失衡
我国的大蒜种植面积达70万公顷左右,占全球大蒜种植面积的60%以上。主产区为鲁、苏、豫三省,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其次是西部地区的陕西、四川。边远地区如青海、甘肃、新疆、海南等地也有少量面积种植。
就陕西来说,秦川大蒜的主产地位于中部的兴平和武功,此外户县、耀县、华县、富平、大荔、蔡家坡等地也出产大蒜,但数量不多。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全省大蒜种植面积不足10万亩,而在2004年以前,全省大蒜种植面积在20至30万亩左右。自古来以唐蒜明椒闻名的兴武地区,2006年以前大蒜种植面积在12万亩至13万亩,最高时达到20万亩。而2010年兴武地区的大蒜种植面积锐减至六七万亩左右。
16岁起就涉足大蒜生意的吴国国,是兴武地区有名的蒜商,也是当地大蒜协会副会长。吴国国认为2009年至2010年大蒜涨价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供求失衡。“农民种蒜少了,产量萎缩,物以稀为贵,价格自然就涨。”他从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那里了解到,全国性的大蒜种植面积减少和产量降低是一个普遍现象。
“2007年和2008年兴武蒜农承受了种蒜以来最大的损失,大蒜一斤七八分钱都没人要,蒜薹的价格也就一两毛钱。有的蒜农种了十几亩蒜,结果赔得一塌糊涂。所以2008年以后大部分蒜农只种两三亩,大蒜严重减产,目前种蒜的人越来越少了!”吴国国介绍。而同样的说法在蒜农李忠厚那里也得到了证实。李忠厚所在的宋庄村,2008年全村大蒜种植面积为180亩。去年全村只种了28亩大蒜,今年也就只有20亩了。
按理说,2009年大蒜价格一路上扬,刺激蒜农的种植热情,今年的大蒜种植面积应该有所增加。但2010年宋庄村的大蒜种植情况却持续走低。对此情境,李忠厚有些无奈,“大蒜价格涨了,去年好多蒜农连预留的蒜种都买了,后来买不起蒜种,种不起蒜”。加上对未来大蒜市场的未知与恐惧,2009年宋庄村的人都在观望中放弃种植大蒜而改种小麦。原来李忠厚一直种3亩大蒜,今年他只种了6分地。而这6分地收获的蒜薹已给他带来了2300元的收入。到5月底蒜头收获时,还会有很大一部分收益。
谈起明年的种植打算,李忠厚喜悦的脸上闪过一丝忧郁,“不知道明年的价格咋样,现在还不打算多种些蒜,种小麦还是保险!”
种植成本剧增市场风险太大
在祝原村,村民张先诚正坐在路边整理着刚刚从地里抽出来的蒜薹,问起今年的蒜价,张先诚一脸喜色:“今年菜价好,一亩地卖上两三千元不成问题!光是蒜薹就能卖到2000多元,再过个10天半月的,底下的鲜蒜又是一笔收入。”
问及今年一直居高不下的蒜价,是否意味着种蒜的蒜农收入也会增加,张先诚和周边的相邻异口同声地传递出相同的信息:菜价高只是比往年好卖出了,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去年鲜蒜每市斤卖出超过1元,最好时到了1.4元,今年是什么价还不知道,看眼下的形势应该不错。可前年每斤鲜蒜卖不到1毛钱,无奈只能倒河沟里,很是伤了蒜农的心。蒜农们普遍认为种大蒜是划不来的生意,而且还要承担巨大的市场风险。
俗语说:“三月蒜泥中站”,种蒜相比种麦强度要大得多,作为经济作物当然相比麦子一般收益也大。头年8月底开始种蒜,要经过8个月的生长期,期间除了正常的施肥、喷药除草外,特别是一过年到来年的三月,天气转暖到了大蒜的生长期,地几乎就不能湿,上面天暴晒,地上一遍一遍浇水,几乎是一周一次,还要不停地施肥,等到4月底蒜薹就成熟了。因为采摘期集中只有20天左右,又要不停地请人抢收,一个人一天也就能收个150斤左右。
“今年雨天多,光照少,蒜薹收成比往年要少一些,一亩也就能收个1000多斤蒜薹,500-600斤蒜头。我请了三个人帮我收蒜,每天三十元是不能再低的了!”张先诚家今年种了三亩大蒜,其中两亩是以结蒜薹的白蒜为主,另一亩主要收蒜头,亩产大概也就是这样打个倒儿。而随着物价的上涨,一年的农资加上人工少说也得千把元,如果两样平均卖不到1块钱也就没什么利润了。而前年每斤蒜头只卖到8分钱,真是连本都包不住,他哥哥这两年就坚决不种大蒜了,改种了麦子。
5月20日,在祝原村村口,一个自发地蒜薹交易市场正在繁忙地收购,下午时分,周边收获的蒜薹正源源不断地往这里汇聚,蒜商贾老板正忙着过磅付款。贾老板是当地人,今天已收了16000斤蒜薹,已发出一车运往甘肃平凉。
“这个市场一天也能成交10来万斤蒜薹,今年最高时收购达到每市斤2.8元,今天的收购价是每斤2.2元,蒜薹也就再收两天就下市了。”据贾老板介绍,今年收价贵的主要原因还是种植量少了,全国都一样,所以菜价就高。蒜薹和鲜蒜都是这样,采收期集中,每样也就前后二十多天,跟着市场走,今年整体蒜价高,但因种植量少蒜农的收入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近来随着全国性鲜蒜的大量上市,蒜价正快速地回落!
谈起即将收获的大蒜价格时,贾老板淡淡说了句:“说不准呀!”
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是关键
统计显示,自中国加入WTO后,大蒜的出口量呈现稳步上升态势。2009年我国大蒜出口再创历史新高,出口量达174万吨,已出口到148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成为我国单项出口额最大的农产品,居我国农产品出口第一位。
“目前农副产品已形成全球性的市场。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山东,山东大蒜看金乡”,吴国国对流传于蒜商中的这句话情有独钟。因此,当其他省份的大蒜产量、出口量及价格波动时,所有地区都会作出连锁性的反应。
“出口多了,产量减了,市场上供货少了,加之游资炒作的推波助澜,是农副产品价格疯狂上涨最主要因素。”
据吴国国介绍,陕西的大蒜主要走西北市场。由于市场意识薄弱,兴平的蒜农依然效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做法,蒜头做工粗糙,正常年份也只能以内销为主。加之陕西大蒜的产量在全国算不上大户,外包装也跟不上,与山东、河南等地制作的如工艺品般的蒜头相比,差距太大,缺少市场竞争力,这是影响陕西大蒜价格整体走强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果蔬保鲜技术的大量推广应用,特别是大蒜在低温情况下就可以保存两年。2007年、2008年大蒜市场出现全国性蒜贱伤农,导致近年来种植面积减少。2008年底甲流又让国际市场对大蒜的需求猛增,致使2009年以来,特别是下半年大蒜价格大幅上涨,今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位。
“大蒜价格往往是高一年,低几年,具有周期性,对市场的把握不灵,信息不畅是蒜农最大的担忧。虽受鲜蒜上市的冲击,近期大蒜市场会整体下调。但冷库贮存的大蒜,近三年的存量几乎卖空,今年整体蒜价还将会处于高位。”吴国国断言。
针对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吴国国建议,除了建立农产品信息的预警机制外,政府能否多扶持扶持农产品冷藏、深加工等使农产品保值增值的涉农企业项目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其价值链,让农户多与市场对接。像现代保鲜技术下,菜花、芹菜、西红柿等这些鲜菜都能在冷库长期贮藏,充分发挥好冷库这个农产品保值蓄水池也是很好的办法。现在全国很多省份像甘肃对冷库等涉农项目都是按农电来计费,而我省对冷库这样的涉农项目,还是按一般性商业用电收费,企业负担很重。
专家评价,价格大起大落,农户必然受伤。市场低迷时,农产品收购价低得可怜,农户直接承担损失。价格上涨时,农户获得的利润并不相应增加,一则,屡次农产品价格上升,利润上升总是直接作用于流通环节,传递到农户手上的利润增加总是有限;二则,农户的生产行为相对价格变化总是滞后的,产品在价格顶峰大量抛入市场的,往往不是来自农户,而是来自产品的囤积者。因此,如何保护弱势的农民,避开这种剧烈的价格波动获取稳定的收益,是政府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