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峡库区,有两罐豆腐乳:忠县的忠州豆腐乳,丰都的仙家豆腐乳。一度,二者靠着独特的口味和品牌赢得世人的诸多赞许。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前者现在红红火火,后者依然不温不火。连日来,记者就此问题深入丰都进行了探访。
现状:千年工艺走不出重庆
11月16日,丰都县三合镇平都大道西段,一段长满苔藓的围墙将一座老式厂房牢牢围住,夹杂着酱油香味的空气越过围墙,扑面而来。“这就是丰都最早最大的国有调味品专业厂家,重庆仙家酿造有限公司。”一位路人告诉记者。
走进厂区,记者现场看到,生产车间内不少工人穿着工作服戴着橡胶手套正在车间忙碌,一系列标准化流程保证豆腐乳的质量和口味。
该公司董事长杨东辉说,目前,采取的是半机械化生产,目的是保证传统工艺的独特优势。
据史料记载,丰都豆腐乳工艺已传承千年,其产业从满清开始兴起,到了1905年,丰都已有上百家豆腐乳作坊。1972年,“仙家”牌正式注册商标,随后获得重庆著名商标和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等称号。
尽管名声在外,但销售并不理想,“现在"仙家豆腐乳"仅在丰都和重庆市区销售。”杨东辉坦言,年产量只能维持在3000吨左右。
探因:规模偏小竞争者众多
“企业负担重,这是制约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一个重要原因。”杨东辉说,仙家酿造有限公司占地30亩,全厂职工100余人,其中还包括40多名退休职工,企业负担十分沉重。
“仙家豆腐乳”仅困于重庆,无法销往全国除了产量小之外,运费高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杨东辉告诉记者,去年,包括哈尔滨、海南、新疆等地的数家经销商都曾与他们进行接洽,希望可以将产品运往该地区销售,但是最后都没有谈成。
杨东辉说,一瓶豆腐乳的售价在4.3元到4.7元之间,如果运到东北或者海南等地,运费可能比产品本身价格还高。众所周知,豆腐乳并不是一种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很多地方都有类似产品生产和销售,一旦产品定价过高,在市场上将毫无竞争力。
对策
企业自身加强推广 政府给予政策扶持
在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梅洪常看来,丰都豆腐乳没有做大,与品牌推广有关。
梅洪常认为,像“仙家豆腐乳”这样的传统豆腐乳生产企业,应从产品的绿色、健康等方面着手,加大宣传力度,突出自身特色,才有可能从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丰都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也认为,当务之急是打消企业顾虑,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的沟通,齐心协力塑造品牌创造价值。
该负责人介绍,不久前,丰都县政府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对达到一定加工能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从事食品加工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补助企业;进一步调整资金支出结构,除市级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外,县级每年投入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6000万元。这一系列举措,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