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则TESCO中国人事大换血的消息将这家英国零售企业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虽然TESCO中国方面并没有对此做出解释,但记者从多名接近TESCO的人士处获悉了TESCO中国人事大变动背后的风风雨雨。
地产战略失败
在意料之中
最先爆料的报道称,TESCO集团中国地产部的所有员工均被停职,地产团队也被TESCO乐购超市团队接管,高层已经全部被换掉。这一点似乎在TESCO2011/2012财年报告中得到了证实,TESCO总部明确表示,在中国,集团放弃了永久产权持有购物中心计划。这意味着TESCO对“零售兼地产”模式尝试的失败。
“地产战略的失败,其实是早在预料之中的。”一位曾参与TESCO地产项目的前员工向记者透露。最初,集团向地产界进军是打算成立TESCO中国地产公司,以独立公司的形式进行运营。但由于涉及产权问题,阻力太大,最后地产板块还是以与超市并行的形式存在。
“TESCO的地产战略有点像万达,他们想等土地升值。”上述人士说,“但中国的地是没那么好拿的,尤其对外资企业控制得很严格。集团必须以合资的形式才有资格买地”。
更重要的是,TESCO发力地产是在2009年,那时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已经被炒了起来。据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地产业务的决策层其实是由位于英国的集团总部担任的,“大概是他们对中国市场太不了解,购入的地皮位置极差,价格还特别高。第一年就要达到预期的租金水平肯定是不现实的,这也就是很多乐都汇(TESCO的购物中心品牌)建成后却没有开业的原因”。
据上述TESCO地产前员工介绍,当时集团上马地产项目,基于对中国市场的分析,有关部门的评估报告就指出,地产可能不是未来TESCO发展的重点。而且报告也呈递给了当时的CEO。
管理混乱
拖累超市业绩
一位TESCO乐购(超市品牌)中层人员透露,尽管现在中层管理人员每天都要加班,但卖场业绩起色并不大。在他看来,频繁地换帅和业绩低迷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CEO做得不好就要被换掉,这似乎是外资零售企业的一贯做法。TESCO乐购近几年的业绩虽然小有成就,但作为全球第三大零售集团,TESCO总部显然对其在中国的业绩并不满意。据《2011中国连锁百强》显示,TESCO乐购在外资超市中仅位列第四,门店数量和销售规模都与前三位的大润发、家乐福和沃尔玛相去甚远。
去年3月,原TESCO韩国区的首席运营官TimAshbown接任中国区首席执行官一职。时隔仅一年多,TESCO中国区再次换帅,原土耳其区首席执行官PaulRitchie已于上月上任。
“CEO走马灯一样地换,营运总长也跟着频繁换,这就导致了TESCO乐购政策极不稳定。”上述中层人员说。据他透露,小到价格卡和吊牌的摆放、使用,大到台账图、订货系统和退货方式,都是一变再变,中层员工已是身心俱疲。
另外,TESCO乐购也犯了很多外资零售企业的通病,没有做到充分本土化。“拿价格来说,中国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很强,尤其是在生活成本上升的大环境下,下调部分商品的毛利率是必然。”上述员工说,“但高层是外国人,意识不到这一点,在其他超市高呼低价让利的时候,我们的顾客都流失了”。
收缩地产
或为备战零售“冬天”
6月,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2.2%。而我国的PPI自去年7月以来已经呈持续下降状态。根据欧美的经济趋势,以上这些信号意味着中国可能会迎来通货紧缩。“这对零售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上述TESCO前员工看来,裁撤地产团队是其提前布局准备“过冬”的策略。
上周,市场研究机构KantarWorldpanel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二季度快消品市场销售额为15%,低于16%的年度同比增长率。其中,4个重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的快消品销售额增速下降尤为明显,从去年二季度的18%降到了今年的11%。其分析师认为,CPI的回落是快消品销售增速降低的原因之一。
在零售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TESCO已经视地产为累赘,将地产团队撤掉并归到超市业务旗下,这意味着TESCO未来将重新把超市作为核心业务。
人事“地震”曝出后,TESCO中国方面在回复记者时说,现在公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TESCO未来能在中国更好地发展,“我们有决心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