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宁化府里话陈醋

  民国二十九年,中国微生物学鼻祖方心芳先生在《山西醋》中称:“我国之醋最著名者,首推山西醋与镇江醋。镇江醋酽而带药气,较山西醋稍逊一等,盖上等山西醋之色泽、气味皆因陈放长久,醋之醋身起化学作用而生成,初非人工而伪制,不愧为我国名产。”

  “是以山西老陈醋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醋之首。”

  “宁化府”飘香

  宁化府,一个拥有古老而深厚历史的名字。

  从被封为晋王的朱元璋之子朱桐,为了自己的宝贝儿子朱济焕,把宁化府这样一个闻名全国的经典制醋处改成王府名称起,宁化府至今又经过600余年。

  被现代化高楼大厦侵吞挤压成现在很小一块的宁化府——那些小块的小平房,静静地宛如一处刚从土里刨出来的古物,正显示着自己独特的诗意。

  或许这就是陶渊明艳羡不已的一种散淡自在又平静的生活。而那漫天如空气般浮荡的醋香,让在此驻足的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哗。几百年的宁化府,比起长城,比起秦始皇时的兵马俑,只不过是由一块块小小的砖石垒积而成的,它根本不值得一提。恰恰是这不起眼的宁化府,创造出了“益源庆”这样一个闻名全国的老字号。

  何为“老字号”?是年代的久远,是其本身传奇的色彩,还是……

  让我们看看朱济焕这位宁化府王爷是怎样地喝醋,硬是把自己府内的小型作坊扩展成为一个在清朝嘉庆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818年已能够日产150余公斤能力的当时山西最大的制醋基地。那时,朱王爷一定高兴得很,作为山西最正宗的醋,这种优越性与权威性,的确配得上王爷的称号。“益源庆”,正是这位王爷挖空心思的杰作。“益”作“溢”,并不过分,而源,则为流之意,庆,则为吉祥,三字合为这个无价的字号,闻名于华夏。

  益源庆是专门为王府制醋、酿酒、磨面的作坊。当时的制醋师博手工精湛、配料讲究、勤翻细搅、夏晒蒸发、冬删浮冰,特别注意恰当掌握火候。因此所作之醋名扬并州,还不断敬供皇宫御用,堪称一绝。益源庆1818年日产150公斤醋的能力,现存的一具废弃的铸有“嘉庆二十二年七月吉日成造”字样的铁甑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滚烫”的宁化府

  “每次回家,家里亲戚都要求捎点山西老陈醋,说外面卖的老陈醋不够味。”

  “可每次回家都赶上客运高峰期,一家只要一壶醋,你也受不了啊!不是心疼钱,关键是路上真的不好拿。”大学毕业后留在山西工作的小张一提到回家就发愁。

  在外地人眼里,老陈醋、煤、汾酒是山西的“三大宝”。“山西醋之色泽、气味皆因陈放长久,而更显浓厚。”“老陈醋所含的精氨酸可以降低血脂,而它所含有的精氨酸的含量比其他醋高很多。而醋能防癌,主要是乳酸的作用,它对软化血管也有很大的帮助。据说华国锋的血管弹性跟年轻人的差不多,秘诀就在于常喝醋。”顾甘泉老先生不止一次地这样评价山西老陈醋。而作为山西老陈醋的代表——宁化府老陈醋,又因为其独特的工艺、原料选择而闻名四方。

  宁化府的老陈醋,它的高粱只能用山西忻州的和晋中的高粱,皮薄、粒大、饱满,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做大曲用的豌豆,必须用晋西北的小豌豆,因为它的脂肪含量大,蛋白质含量高,用它做出来的大曲,发酵效果特别好。宁化府的老陈醋制醋工艺也有它的独到之处。首先,酒精发酵是一个固态发酵的过程,原料的处理是把高粱磨成面,拌上一些辅料填充剂,然后经过蒸煮灭菌,再加上发酵剂,也就是用豌豆和大麦做成的大曲,拌好以后放在大缸里,然后把它的口封好。经过10天的发酵,就把这种酒做出来了。酒精发酵完成以后,把酒精从这个缸里挖出来,再加一定量的水、疏松剂,以及磨面剩下的麦皮,然后再把它放在一个小瓮里,盖上草盖子,又经过10天的发酵,就完成了一个醋酸的发酵过程。紧接着,把发酵好的醋醅,再放到一个大缸里,又经过6天的熏烤,就把醋醅由黄色的变成了黑色。

  “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手自来;一分利钱吃饱饭,十分利钱饿死人;民不去利不来,小不去大不来;为人不把好货卖,不能沾光发大财。”这是宁化府益源庆620多年来一直秉承的经营理念。

  620多年来益源庆依托老店悠久古老的历史,秉承传统精湛的工艺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生产的产品不仅传承了名醋甜绵香酸、回味生津、久存不变质的独特风味,秉承踏踏实实酿醋、老老实实做人的企业精神,企业效益逐年提高。

  记者从公司办公室了解到,仅2006年公司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22万元,比1996年(改制前)增加了1825元。净利润实现78.5万元,比改制前增加了71.74万元。上缴税金265.86万元。职工工资由1996年的0.55万元增加到2.96万元,为原来的3倍。而且经过20多年的不断创新发展,产品已由单一的调味散醋发展成名醋、陈醋、老陈醋、熏醋、礼品醋五大系列42个品种。其间先后投资建成北郊、寺庄两家分厂和酱油分厂,销售部除前店外又增加了青年路、桃园一巷两个。悠久古老的历史,传统独特的工艺,科学创新的精神,造就了山西特产“益源庆”牌名醋的优秀品牌,被广大群众俗称为“宁化府醋”,曾连续多次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山西省名牌产品,近年来更是连续几年稳居太原各大超市同业销售第一。2006年“益源庆”又首批被公示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受到了商务部等各有关单位的关注和重视。记者在公司办公室墙上见到这么一幅标语——“什么叫不简单,把一件事上千上百次做好就叫不简单。”宁化府益源庆醋业620多年来正是在一次又一次地酿醋、卖醋过程中创造了如今知名的中华老字号“宁化府醋”。

  “奇迹”宁化府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宁化府工作人员一直在谦虚地称自己为“小企业”。当记者实地走了一圈后,才发现宁化府真的是名不副实的“小”。

  位于太原市桥头街的“太原市宁化府益源庆醋业有限公司”占地1000多平方米(合一亩多地),在册员工100人。其中在岗88人,临时雇用农民工46人。2006年销售收入2522万元人民币。而镇江某醋业企业同年度业务收入3.18千万元人民币。净超2.9千多万元。“宁化府用11年才能赶上!”

  一年的差距,需要宁化府11年才能赶得上,前提是镇江的这家醋业企业还得必须停止不前。同样是中华老字号,同样是酱醋调味品行业,山西老陈醋究竟怎么了?

  “宁化府益源庆能撑到今天,还能有利润可图,算是奇迹了。”益源庆醋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宁化府益源庆纵向比,确实是大有发展了,可还是经不起横向的与省外同行相比。两相比较,宁化府这几年其实是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了的。一位办公室工作人员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以2006年为例,公司销售收入2522万元,纳税265.86万元,利润在50万元左右。一年50万元,要让一个企业发展壮大,实在是不敢想象。”2006年为了达到环保和生产要求,宁化府益源庆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停产两个半月投资140万元将传统锅炉改造成煤气炉,按要求将车间改造成标准车间,并增加了灌装设备。或许,宁化府所做的只是一家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所应当做的。但相对于它薄薄的那点利润来说,宁化府益源庆这位“600多岁老人”实在是太艰难了,也正如宁化府员工所说的“它确实是一个奇迹。”

  “尴尬”宁化府

  “奇迹宁化府”背后却正是宁化府的“尴尬”。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宁化府益源庆在1997年改造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佳绩,但改制并发症却正制约着这家老企业焕发生机。

  第一,企业归属问题。宁化府自1956年公私合营划为商办工业企业后一直隶属于太原市糖业烟酒公司。1996年,加入山西老陈醋集团,接受老陈醋集团领导。1997年又进行改制成为独立的股份合作企业。目前,公司仍隶属于山西老陈醋集团,但一切事务却归太原市糖业烟酒公司管理。公司股东大会虽说是最高权力机构,但企业实际上未能实行股份制管理,企业存在新旧两套机构设置,在重大问题上股东不能行使全部职权。

  第二,厂方归属问题。公司至今人仍租赁房产经营公司房屋,没有自己固定的厂房,且每年要支付约20万元的租赁费。在现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抵押贷款也不可能,这直接导致企业融资出现问题,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宁华府一年所销售的陈醋,本厂生产的只占到40%,其余的则因没有厂房、土地,只能靠公司技术人员指导周边农民家酿来供应。

  第三,税负过重。2006年,公司纳税265.86万元,最后利润才50多万元,哪还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再投资。仅靠企业的留利和职工扩股融资的办法,酿造业的利润空间,已不具有竞争优势和投资的诱惑力。如果税负能少一点,即便是公司贷不到款,也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原创性技术的开发。

  另外,三年一次的董事会换届大选举致使企业没有长远规划,董事、监事为赢得下届选票,尽管兼有主要的行政职务,但都不敢有大的动作。因为每一项决策都意味着要有一大笔的投资,这样势必影响年底职工的分红,使得内部激励机制的设立和内部挖潜成为一句空话。当长远发展与股东眼前利益发生冲突时,董事会由于股份仅占全部股东的20%,而导致一项项决策不能通过,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谈话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也知道酿醋是个微利行业,也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这样公司就能多赚点钱。但是,我们现在的条件既没有厂房土地,也没有钱去购买土地、设备,聘请高级技术人才。”“怎么办?2007年能达到销售收入3000万元的预期目标吗?”

  人们都在问,山西老陈醋怎么就走不出山西,看看人家镇江醋。可山西陈醋迈不开步的背后却有这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类似宁化府“益源庆”的问题,一天不解决,山西老陈醋就只能在山西吆喝。宁化府的员工们不是没想过把宁化府做大做强,只是在目前这种状况下,每年能保证有所增长已经是他们可以去想、可以去为之奋斗的了。其他的,他们真的是无能为力。

  620年的“中华老字号”山西宁化府“益源庆”远没有人们想象的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