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永丰辣酱市场兴衰的调查思考

    辣椒不仅是我国人们喜食的蔬菜,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我国的西北、西南、东北和湖南、湖北、江西是著名的辣带,对辣椒这种调味品的需求非常大。特别是湖南人喜食辣椒,天下闻名,几乎达到了无辣椒不能下饭,无辣椒而索然无味的地步。就拿伟人毛泽东来说吧,他老人家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辣椒,曾经发出豪言壮语,不吃辣椒不革命,这说明了辣椒这种调味品在我国南方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笔者曾经借机会绕道湖南,来感受辣椒文化,考察辣酱市场,探究三百年品牌永丰辣酱在市场失宠的前因后果。
 
    笔者应朋友之邀请,风尘仆仆来到湖南双峰县城,犹如来到了酱香园里,县城历久弥新打下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尘仆仆来到湖南双峰县城,
犹如来到了酱香园里,县城的主要交通要道旁到处都摆列着各式的永丰辣酱。 

    根据史书记载,永丰辣酱早在明朝崇祯铜司就形成了传统工艺。17世纪中期,蔡氏兄弟先后在永丰镇开设了蔡广祥、蔡广益、蔡顺益3家辣酱园,尤以蔡广祥最盛,年产酱达40余担,清咸丰年间由名臣进献皇上,于是就成为皇室贡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即被评为省优部
优产品,产品畅销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并出口到美国、日本等国,形成了年产1500吨、产值400万元的规模,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永丰辣酱为什么能够成为经300年的名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双峰拥有产生名牌的许多条件:

    一是支撑永丰辣酱的资源十分丰富且极富特色。永丰辣酱的原料——灯笼辣椒皮厚籽少,且辣中带甜,用其制作的辣酱香辣可口,风味独特,是其他地方难以替代的独特原料。

    二是永丰辣酱的工艺奇特,双峰民间晒制辣酱沿袭成风,有史可查自明朝即形成传统工艺,可谓家家有祖传,人人有巧艺,为永丰辣酱各种辣酱,永丰辣酱无力与之抗衡,目前双峰永丰辣酱除少数生产者有利可图外,大部分生产经营者处于微利与亏损状态之中。历史悠久、名扬中外的永丰辣酱令人遗憾地衰落了。
 
    永丰辣酱在市场失宠,是辣酱市场疲软吗?不是!市场上与其陛质相近的“老干爸”、“老干妈”、“阿香婆”需求日渐旺盛,辣椒调味品愈来愈受欢迎。是永丰辣酱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吗?不是!目前的永丰辣酱无论是式样和质地都较原来的永丰辣酱有大幅度的提高。是永丰辣酱的质地较之其他辣椒酱有较大的差距吗?也不是!目前的永丰辣酱无论是工艺质量、包装都可与市场上的优质辣酱媲美。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永丰辣酱失去了市场呢?

    教训之一:闭关自守问者疏,皇帝女儿今愁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方式在不断更新。而双峰永丰辣酱却仍然停留在落后的营销观念上,局限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上,不愿进行广告促销,有的甚至还以为永丰辣酱仍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没有一家企业制定出一个整体的市场营销战略。营销手段的落后致使永丰辣酱的生产与销售仅能局限于一个相对窄小的本地市场内,不能迅速的得以发展。

    教训之二:不重技改失机遇,市场无情难补救。


    双峰永丰辣酱三厂,早在1984年就在省蔬菜食品公司的指导下进行技术改造,并由其出资70万元引进指定的先进生产工艺和先进设备,可是当地却认为:永丰辣酱被评为省优部优都是用土办法搞出来的,没有必要花那么多钱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工艺。在这种落后的思维方式的支配下,结果70万元的技术改造贷款最后仅购置了一台3万元左右的锅炉。1992年当地人民银行为解决其生产困境,从上级行争取25万元贷款用于其搞技术改造。资金一到企业,立即被挪用15万元,仅建了一个水池和购置了一条粗加工生产线,如此忽视技术改造,使企业错失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机遇。   

   
    教训三:经营误区迷雾锁,同室操戈究可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当永丰辣酱如日中天之时,当地政府不顾永丰辣酱原材料要求的特殊性和质量的重要性,号召国有、集体、个体、联营四个轮子一起转,将原来的永丰蜜饯改为永丰辣酱一厂,永丰镇红旗村辣酱厂改为二厂,县蔬菜公司辣酱厂改为永丰辣酱三厂,另外还新建了永丰镇城中、中心阁等8家乡镇辣酱厂,个体私营也纷纷办厂。

     由于互相争夺原料,一些厂家为提高产量,大肆收.购外地辣椒作为原料;有的缩短工艺流程,粗制滥造;有的甚至在辣酱里掺豆渣、面粉,大肆掺杂使假。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永丰辣酱出现滞销时,一些厂家为了眼前利益,仍然将积压的已经变质的辣酱大量地销售出去,永丰辣酱的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落千丈。

     尤其令人困惑的是,就在永丰辣酱市场严重萎缩之时,各个辣酱生产经营者不仅不思同心协力,反而以邻为壑,相互诋毁,有的盗取别人商标,有的攻击别人质量,有的进行低价竞销,使永丰辣酱很难形成公认的品牌和统一的市场。过度的恶性竞争,使永丰辣酱难以取得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经济效益,名扬中外的具有三百年历史的永丰辣酱牌子终于砸在了当代人手中。

     教训之四:身垄宝山不识宝,特产冷落失优势。

     上世纪80年代双峰永丰辣酱以其较好的品位占领市场,并
形成了年生产1500吨,产值400万元的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时当地政府理应将永丰辣酱作为发展双峰地方重要产业加以挖掘和发挥其优势,但令人遗憾的是,政府却将主要精力放在当地并无优势可言的建材、机械、化工上。

     根据统计,全县90年代以来,水泥工业共投入18亿元,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永丰辣酱投入仅300万元,不足其1/600。根据一家生产辣酱的业主反映,该厂所生产的湘宝牌辣酱因市场销路好,想扩大生产规模,但多方反映却无结果,甚至连批量生产的税收问题也难以解决。目前永丰辣酱的生产仍然停留在小作坊阶段,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厂家也存在设备老化的问题,永丰辣酱作为双峰特产已经失去了优势。

    永丰辣酱的兴衰变化过程,留给人们十分深刻的思考,在市场经济中怎样把握各地的实际情况,怎样兴利除弊,怎样才能赢得市场,这都是值得不断探讨的。从双峰永丰辣酱的状况看,要重振昔日名牌地位,尚任道重远。

    三是劳动力优势。双峰虽然是农业县,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高,价格低,有利于永丰辣酱形成价格优势。

    四是符合市场需要。永丰辣酱是用农产品天然加工的调味品,不用防腐剂、添加剂,没有高脂肪、高蛋白、胆固醇,是十分理想的保健食品。

    但令人遗感的是,拥有许多优势的名牌产品却衰落了。根据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双峰全县仅年产永丰辣酱1000吨左右,年产值500万元,除在双峰本市场有一定的地位外,其他地方则难觅踪影。

     据了解,我国调味品市场年产量在450吨左右,年销售额上百亿元,2003年为380亿元,2004年为590亿元,2005年为880亿元,2006年销售额冲破千亿元大关,全国酱业年实现产值18亿元左右,而双峰永丰辣酱市场占有率不足千分之三。面对市场上近年推出的各种辣酱,永丰辣酱无力与之抗衡,目前双峰永丰辣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