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涪陵榨菜酱油终获名分

     重庆市质监局七度赴京“陈情”,涪陵榨菜酱油终获“名分”——— 7月底,商务部批准颁发了榨菜酱油行业标准,“正名”后的榨菜酱油将于12月起开始上市销售。

  昨日,涪陵区政府和市质监局联合召开会议,发布了这一消息。

  去年底,本报以《涪陵榨菜酱油陷入困境》为题,报道了因原料和生产工艺与国家标准不符,有100多年历史的涪陵榨菜酱油不能以“酱油”名义销售,导致部分企业严重开工不足甚至面临停产的情况。消息见报的当天,日报立即与市质监局联系,希望他们想法为榨菜酱油正名。市质监局高度重视,从去年12月到今年7月,局长张宗清和相关负责人七度赴京,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进行协调沟通。经过努力,国家标准委同意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有别于大豆酱油的榨菜酱油标准。在随后的实地考察中,中国调味品协会多次对标准进行论证、修改。市政府也召集质监、卫生、环保、科委四部门对“行标”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论证,最终促成了榨菜酱油国家标准的出台。

  在此过程中,本报陆续刊发了《涪陵榨菜酱油陷入困境》、《市质监局将赴京“陈情”为让涪陵榨菜酱油获名分》、《标准委将来渝调研榨菜酱油国家标准“准生”有望》等稿件。

  “没有《重庆日报》的全程关注和质监局的全力支持,就没有榨菜酱油行业标准的最终出台。”在昨日的会上,涪陵区委书记张鸣说。

  榨菜酱油行业标准的出台,对延长榨菜产业链,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支撑这一说法的是这样一组数据:涪陵榨菜年产量达50余万吨,衍生75万吨腌渍液,可生产榨菜酱油30余万吨,销售收入将在6亿元以上。由于缺乏“名分”,目前涪陵区榨菜腌渍液的利用率不足1%。

  据测算,腌制液如果不经治理就直接排放,会对库区水环境和榨菜产区土壤造成污染,治污花费将高达1亿元左右。

  “如果不能叫酱油,走出重庆就没人买,它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商机流失;二是环境污染。”除了从“-1亿元到+6亿元”的经济账,涪陵榨菜集团董事长周斌全还算了另外一笔账:榨菜酱油产业获得新生后,还可新增就业岗位上千个,节约粮食5万吨左右,减排1.6万吨有机物。

  据悉,除了目前年产1万吨的生产线外,涪陵榨菜集团将新建两条总年产量为5万吨的榨菜酱油生产线,预计2009年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