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2019全国两会观察|多方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守护国人舌尖上的安全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张茅:对食品安全违规实行最严处罚 坚持最严问责

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就“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针对记者提到的关于食品安全和打假的问题,张茅回应称,首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通过我们的工作,确保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当前食品安全确实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说农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食品添加剂使用不规范,制假售假时有发生,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张茅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以来,就把这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对食品安全要实行“四个最严”:

一是建立最严谨的标准。解决目前标准缺失、标准落后的问题,完善和提高标准水平,特别是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强化标准的实施。

二是实施最严格的监管。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比如说现在的餐饮业提倡明厨亮灶,去年达到了20%,今年要提高到30%以上,争取做到餐饮行业有1/3达到明厨亮灶;在校园食堂中已经达到了50%,今年准备朝着70%的目标努力。

三是对于食品安全违规行为还要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包括巨额惩罚制度、巨额补偿制度、重奖举报人制度。总之,要依法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四是坚持最严肃的问责。严格落实中央做出的新规定,关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的责任。市场监管总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指导、督查和协调。

张茅指出,假冒伪劣产品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扰乱市场秩序,必须重点整治。去年处理的假冒伪劣产品案件129万件,打击力度比较大。当前和今后要做的工作要突出重点,把群众最关心、危害最大的食品药品、儿童用品、老年用品这些领域作为重点,加强监管。要采取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要依法全部销毁查处的假冒伪劣产品。

张茅谈到,过去有个“假冒不伪劣”观点,得纠正这个观点。假冒就是侵犯了知识产权,就要严厉打击。要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使制假售假者倾家荡产,公开曝光造假者,让他在阳光之下无处藏身。同时,还要加强企业自律,形成社会的信用系统。通过努力,不敢说“天下无假”,只能说逐步做到“天下少假”,让群众少一份担心,多一份放心。


全国政协委员孙宝国:科学技术是食品安全的双刃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调味品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宝国在谈到食品安全与监管时表示,科技进步对中国食品安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把握好其中的利弊关系,“食品安全监管最终的目的,就要让人民吃得放心。”

  在全国政协委员孙宝国看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各类食品检测仪器不断更新换代,“分析的精度越来越高,很多以前发现不了的,现在都能发现,可以用‘火眼金睛’或‘明察秋毫’来形容。有毒有害物质不管含量多么低,我们都能够发现。”在他看来,技术手段的革新在推动食品加工工艺和安全检测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会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的立法和执法检查工作。他解释称,目前政府已经开始配套相应的快速监管手段来适应这一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短,准确率越来越高,为食品监管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随着肥料农药技术、农业栽培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不断攀升,但孙宝国认为,新技术也为食品安全方面监管带来了全新的课题。“例如农药,控制不好也会带来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农用塑料,造成土壤的污染,还有塑化剂的残留等。以前检测水平有限,我们发现不了的问题,现在都发现了。以前不是问题的,现在就有可能是问题。”

  为此,孙宝国建议,要“通过完善监管、法律、法规标准的手段,特别是提升农业人员的自律,减轻或者最终避免因为新技术的发展,对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安全监管带来挑战的问题。”他同时提出,任何食品,甚至包括有机食品中,都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一种食品当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这个食品不一定就是不安全的食品,关键是量效。”孙宝国强调,有毒有害物质的量效关系问题一定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用科技的手段不断改善与提高,“到底什么量能够给人体造成危害,要给消费者讲明白,要进一步加强科普。”


姚鹃代表建议要减少食品工业含盐量

  让人们吃的食品更加放心更加安全,是全国人大代表、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姚鹃履职多年来持续关注的问题。今年她向大会提交了《关于食品工业减盐的建议》,继续维护“舌尖上的安全”。3月10日,记者对她进行了连线采访。

  “随着越来越多加工食品进入生活,钠的来源已从家庭烹调用盐向加工食品转移。”姚鹃说,促使食品生产企业降低食品中的含盐量是减少人群盐摄入量的有效途径。但因我国缺乏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缺乏让企业参考的行之有效的减盐措施,监管力度不够,许多食品生产企业仍报侥幸心理,没有实际贯彻执行相关减盐法律法规,是否能按计划实现减盐目标仍是很大的未知数。

  因此,姚鹃建议,进一步加大中国食品工业减盐宣传、技术解决方案及落实力度,建议成立中国食品工业减盐联盟,将食品调味品等企业以及相关的科研院所纳入进来,加强技术研究及减盐措施落地;出台《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强制食品企业生产的食品外包装标识含盐量,为消费者提供明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