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王致和:方寸之间 美味流芳百世(一)

  吃第一口臭豆腐,这对很多人来说都需要勇气,但有的臭豆腐只要吃上一口,就会喜欢吃,王致和的臭豆腐就是这样,一臭就是300多年。这臭从何而来,又香飘何方呢?

  从清朝书生王致和“意外”制成的臭豆腐,到慈禧赞不绝口的“青方”;从京城满街吆喝的调味品,到热销全国的传统风味食品;从单纯讲究食品成色、口味的手工发酵,到用一系列认证体系严格控制食品安全的工业化生产,已经有339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王致和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继承了美味、延续了传统,还与时俱进地创造出更多健康、安全的调味品。就在方寸之间,王致和流芳百世。

  传承历史

  臭豆腐成社会财富

  “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发家于北京的王致和,伴随着这京味儿十足的吆喝声,臭了三百多年,也香了千万家。

  关于王致和臭豆腐的来历,虽然无从考证,却有一段广为人知的美丽传说。1669年,进京会试的举人王致和落地留京,原本是做豆腐生意预备“下科”,怎料“无心插柳柳成荫”,一缸腌“过期”的白豆腐,成了臭味扑鼻但却口味回香的臭豆腐。书生王致和可能万万想不到,这种“中吃不中看”的东西竟然会在以后进贡宫廷,成为慈禧每日必尝的御食,而他更不可能想到,几百年后,千千万万的人家都放着一两个贴有自己头像的瓶子,里面放的,正是方寸大小的臭豆腐和腐乳。

  在历史的长河中,王致和几经变迁。1958年3月,京城当时的王致和、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等“四和”腐乳商家与位于海淀的“田村酱厂”合并,1972年,“田村酱厂”更名为“北京市腐乳厂”,1991年更名为“北京市王致和腐乳厂”,1999年,经过改制后,该厂更名为“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王致和食品厂”。

  “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清末状元孙家鼐“致和酱园”的藏头对流传至今,而王致和,从一个书生的姓名,变成誉满大江南北的“中华老字号”,这3个字已经不再是一种食品的代名词,而是象征着一种属于全社会的宝贵财富。2007年,王致和的“腐乳酿造技艺”已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仍在申报过程中。这或许就是王致和作为社会财富的最佳注脚。

  从坛到瓶

  与时俱进引领行业

  在北京宣武区枣林前街,10年前粉刷成大红色的王致和办公大楼如今已褪去了几分鲜亮,看去俨然就像王致和的玫瑰腐乳一样。而位于海淀区阜石路的王致和食品厂则是另一番景象: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一尘不染,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忙碌地运转,整齐摆放着各种仪器的产品研发室、检测间内,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忆往昔,300多年前王致和在京城前门外延寿寺街路西只有一个150多平方米、几名雇工的“王致和南酱园”。

  现在的腐乳大都是瓶装,但很少有人知道,用瓶分装可是王致和开的先河。北京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鸣告诉记者,解放初期,王致和的腐乳是搁在大缸里发酵,制成之后装在小篮子里上街卖,后来发展为用小一些的坛子,但卖的时候还得用钳子夹或是手抓。随着王致和生产工艺技术的进步,加上人们对食品卫生要求的提高,上世纪90年代初,王致和在业内首先实现了腐乳生产的直装工艺,率先应用了玻璃瓶直接发酵,彻底摆脱了坛装腐乳造成的不易长途运输、只能手工操作等不利的局面,实现了机械化的直装生产,使工业化瓶装大规模生产腐乳成为现实。随后,国内其他腐乳生产厂家纷纷仿效,成为腐乳行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变革。

  据吴鸣介绍,腐乳行业并没有标准设备,王致和的设备大多数都是靠自己研发,在全国,有很多腐乳厂的设备都是厂家到王致和参观学习后研制的。正是源源不断的创新,王致和已拥有13项发明专利,这个老字号焕发着勃勃生机,走在行业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