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乌江——写在乌江榨菜上市之际
榨菜起源于1898年,由涪州城西邱寿安所创,至今已经历110年。
邱寿安,清光绪年间涪州城西洗墨溪下邱家院人,早年在湖北宜昌开设“荣生昌”酱园,兼营多种腌菜业务,家中雇有资中人邓炳成负责干腌菜的采办整理和运输。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下邱家院一带的青菜头丰收。邓看到菜多难于加工,与邱家妇女们商量,试着仿照大头菜的全形腌制法,将青菜头全部制成腌菜。制好后,邓顺便捎带两坛到宜昌供邱尝新。邱又用它待客,亲友及同行一致觉得鲜香可口,为其他酱腌菜所不及。邱顿生谋利之念,决定将它投入市场,次年(1899年)正月,邱赶回老家,以邓炳成为技师安排大量制造青菜头腌菜。初腌后,用压豆腐的木箱榨除盐水。邱把这种用木箱除盐水后制成的新的腌菜制品取名为“榨菜”。
“榨菜”由此而得名。
1950
榨菜从1950年开始,逐渐传入全国各地。
榨菜发明以后,邱氏靠技术保密,独占榨菜市场十余年之久。但随着技术的逐渐解密,榨菜的生产从此并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据历史记载:1919年产榨菜达一万五千多担;1935年产榨菜达一十二万多担;1948年产榨菜达二十一万多担。
在涪陵榨菜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生产技术也开始陆续向外输出,从而推动了整个品类的高速发展。据历史记载:1914年传到丰都,并创办了“公和兴”榨菜厂;1915年传到洛碛,并创办了“聚裕通”榨菜厂;1931年传到长寿,并创办了“鑫记”榨菜厂;至1935年,榨菜生产已遍及涪陵、丰都、万县等十一个市县的38个乡镇,榨菜厂共达八百余家。
从1950开始,榨菜的生产技术逐渐传入全国各地,至七十年代末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目前,我国的榨菜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在重庆、浙江、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市,尤以重庆、浙江两地的种植和加工规模较大。
1984
乌江于1984年率先开创了小包装榨菜,并畅销全国。
60年代以前的榨菜为块状咸辣味产品,用土陶坛分级包装。1975年开始生产丝、片、丁等形状,采用塑料袋、玻璃瓶、陶瓷杯等包装形式,分规格予以包装;但由于相关技术未能解决,一时未能批量生产。
1984年,乌江涪陵榨菜集团一举攻克了密封、杀菌、配料等技术难题,率先采用小包装。因极大的提高了购买、食用榨菜的方便性,很快就畅销全国。
价值
品质
独特的气候、土壤与工艺保证了品质,因此乌江备受欢迎。
涪陵的地形以低山浅丘为主,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该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青菜头大面积的种植,涪陵地区青菜头种植面积占全国青菜头种植面积的43.20%,是国内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榨菜产区,已获得中国“榨菜之乡”的美誉。涪陵地区的青菜头在9月播种,10月移栽,在涪陵地区最冷的4℃—5℃和大雾环境下生长,形成了青菜头致密的组织结构,铸就了涪陵榨菜特有的嫩脆品质。
所谓“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尽管全国其它省市也能种植青菜头,但因气候和土壤的不同,生长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它的瘤状茎会变小,乃至变成莴笋一样的直茎;或者瘤茎发生空心;或者不够致密嫩脆;有的甚至变得不像青菜头。
因此,涪陵独特的气候和土壤,保证了乌江独特的原料;而乌江独特的原料,保证了乌江独特的品质。
当然,除了独特的原料以外,独特的工艺也功不可没。
乌江榨菜的加工工艺是独有的,从选料、晾晒、三腌、三榨,到天然香料的添加、乳化调料的配置,以及包装、杀菌、储存等数十道工序都有讲究。对传统涪陵榨菜的加工工艺,乌江通过多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三腌三榨”的核心工艺。
通过三次腌制,使榨菜在腌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100多种微生物,获得充分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形成不同的菌系、酶系,以有利于发酵中产生更多的香味物质,进而形成独特的香味风格。通过三次压榨,榨去青菜头中的苦水,还原榨菜的天然柔韧,并将各种天然香料的香味物质,和榨菜腌制发酵产生的香味物质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乌江榨菜的“鲜香嫩脆”的独特品质。
品牌
正是因为独特的品质保证,乌江榨菜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进而成为了强大的品牌。
从营销上讲,品牌不在企业内部,而在企业外部,在消费者的大脑里面。我们的产品只有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并在其大脑里面有了一个稳固的印象,我们的产品才有品牌。消费者大脑中对产品的印象就是品牌,这个印象可能是一个词语、一个符号,也可能是一种标识、一种象征。
乌江在消费者大脑中的印象就是“正宗涪陵榨菜”。 从乌江今年的销售情况来看,年底将达到13亿袋,相当于全国人民每人消费了1袋。这就意味着,乌江榨菜作为涪陵榨菜的代表,基本上获得了全国人民的认同。
而正是因为获得了全国人民的认同,乌江才成为了强大的品牌;而正是因为强大的品牌,才使得乌江的销量年年攀升,年年第一,二十几年,年年如此。
荣誉
涪陵榨菜的品质和品牌,除了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外,还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据统计,涪陵榨菜自问世以来,有14个品牌获国际金奖4次,获国内质量奖90余个次。1970年,在法国举行的世界酱香菜评比会上,中国涪陵榨菜与德国甜酸甘蓝、欧洲酸黄瓜,并称为“世界三大名腌菜”。
作为涪陵榨菜的代表,“乌江榨菜”于1981年被评为全国酱腌菜第一名,获国家银质奖;于1988年其小包装改革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易会金奖;于1991年获意大利波伦亚举行的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另外,“乌江榨菜”在第二届国际食品博鉴览会上,还被评为“国际名牌酿造品”,并被列入党的十五大《辉煌的成就》展。
乌江榨菜的生产企业——乌江涪陵榨菜集团,因对社会的突出贡献,也先后获得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等多项殊荣。
发展
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乌江在原料保障、生产运营和营销推广等方面都具有领先优势。
在原料保障方面,乌江涪陵榨菜集团率先建立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合作模式,与加工户、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保障其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其积极性,从而保证原料的有效供给。
在生产运营方面,乌江涪陵榨菜集团抓住三峡移民迁建的大好机会,运用移民资金,组建了华字头的“龙、飞、凤、舞、富、民、安、康”8家万吨级生产厂,并配置了先进生产设备,使清洗、切分、脱盐、脱水、包装、杀菌等生产环节,告别了作坊式生产,实现了现代化运营。现已具备年产6.1万吨榨菜产品的自有产能,且正在筹备建立一条年产4万吨榨菜产品的生产线。目前,乌江涪陵榨菜集团的生产设施、设备,已处于国内外同行业领先水平。
除了设备的更新,乌江涪陵榨菜集团对生产工艺和品质控制,也进行了改进。在率先取消防腐剂的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目前该标准已获得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和QS认证、美国“FDA认证”,并已上升为行业标准。
总之,在生产运营方面,乌江涪陵榨菜集团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既保证了产能,也保证了品质。
在营销推广方面,率先在渠道与客户建立了战略合作模式,以提高客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加快产品在横向的拓展和纵向的延伸,进而快速提高产品在各区域市场的覆盖率;率先在央视进行品牌推广,以巩固消费者心智中的印象,从而确保消费者能持续购买,进而保证产品在各终端的快速动销。总之,推拉结合,既保证了品牌的持续积累,又保障了产品的快速动销。